新加坡百年老鋪 4代傳承粧佛工藝

編譯/潘楠慕 |2024.02.25
431觀看次
字級
吉爾吉斯年輕人學習傳統製氈工藝。圖/法新社
納布利姆的作品靈感來自非洲鄉野傳說。圖/美聯社
西天園祖孫三代延續手工雕刻神佛像工藝。圖/法新社
吉爾吉斯婦女仍有手工製作補花氈的技藝。圖/法新社、美聯社
烏干達雕塑家納布利姆展示雕塑作品。圖/美聯社
手工雕刻神佛像耗時費工。圖/法新社
西天園佛鋪高齡93歲的粧佛師陳水蓮。圖/法新社
新加坡西天園的手工雕刻神像。圖/法新社
西天園至今仍堅持手工雕刻神佛像。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在機器大量製作神佛像,以及缺少年輕一代投入,使傳統手工「粧佛」工藝正逐漸消逝之際,新加坡僅存的百年神祇塑像店「西天園佛鋪」,粧佛技藝傳承4代,不僅仍堅持手工製作神像,也結合文創,為古老工藝添新意。

位於新加坡鬧區的西天園佛鋪,1896年由來自金門的華人黃壬水創立,至今已有128年歷史,目前的負責人是黃家第3代、72歲的黃耀華。黃耀華高齡93歲的母親陳水蓮,雖然已經交棒,但是每天還是會到鋪裡看看,也仍能拿起畫筆,勾勒神像。

陳水蓮18歲在家人安排下,嫁給黃壬水的兒子黃天送,就這樣投入神像製作。她邊展示雕塑神像的前置工作,邊聊到當年嫁入黃家後,幫忙料理佛鋪事務,先生製作神像時,她就邊看邊學,「我坐在(我先生)旁邊看,他出去買東西時,我就接手,他回來會告訴我哪裡做錯了」。就這樣,陳水蓮學會了粧佛技藝,和先生一起守護著這間佛鋪。

黃家就像許多新加坡華人,家族先人可追溯到來自中國大陸,雕塑神佛像也運用了源自大陸廈門的漆線雕,以黃家祕方配製漆線雕所需的漆土原料,將漆土揉打成團後,再搓土為線,用漆線盤繞出神像身上的各式紋樣。陳水蓮的雕塑工具已經用了70多年,手柄都握凹了,是西天園百年手工打造神祇塑像的見證。

黃耀華說,製作神像最難的部分就是眼睛,文神、武神各有不同的神韻,必須細細拿捏,而眼睛畫得好,神韻才會出來。現在黃家第四代、陳水蓮的兩個孫子黃智勇、黃智聰也一起加入,為百年老店注入活水。

手工製作一尊神像要花3個月,一名粧佛師技藝的養成,更需要數年的學習,許多製作技術的訣竅都靠師徒傳承,相較之下,機器大量製作速度快、成本低廉。

現年44歲的黃智勇說,「來我們這邊的顧客,相信手工製作的不完美之美」,為了製作神佛像,他還去了解各個神祇代表的意義,因為他認為,每尊神祇雕像都在顧客的人生中,具有給他們希望、前進動力的意義,「所以,我們非常認真看待」。

但是他也承認,粧佛技藝正在消逝,因此他努力向爸爸、阿嬤學習,但是要將這項家族事業長久延續下去,還需要創新,他和弟弟除了雕塑神像,也結合文化和旅遊,開辦中華文化主題工作坊和導覽團,推廣認識粧佛和這些神像背後的故事。

黃智勇正在政府協助下,記錄、保存黃家的粧佛知識和早年製作的神佛像,讓西天園不只是佛鋪,更是傳遞華人文化的大使。他說:「如果我什麼都不做,這項工藝就會消失。」



開心阿嬤 保存瀕危手工製氈藝術

中亞國家吉爾吉斯的傳統「補花氈」(Shyrdak),是充滿遊牧民族風格的手工製氈,但是這項技藝正面臨失傳。為此,一群鄉村婦女自發教導下一代製氈技術,要把這項古老工藝傳承下去。

77歲的哈基莫瓦(Tashkan Khakimova)身穿吉爾吉斯傳統服飾,彎著身子,熟練地操作木製織布機,毛線快速地在她指間來回穿梭,幾小時後,這些毛線就織成了當地特色「補花氈」。

機器大量製造合成纖維氈,讓手工製作補花氈工藝正面臨失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警告,這項技藝「迫切需要保護」。

為了傳承這套古老工藝,哈基莫瓦和其他約20名銀髮族婦女,每周在偏僻山區巴特肯區小鎮卡達姆札(Kadamjay)聚會數次,展示手工製氈技藝,希望吸引年輕一代重視自己的文化。

她們自稱「開心阿嬤」,邊唱著傳統歌謠邊製氈,很快就吸引不少好奇的學童前來體驗。哈基莫瓦說:「我們來這裡,是要讓這種工藝能夠一代傳一代,把它傳承給年輕人。」另一名團員狄佐洛耶瓦(Rakhat Dzhoroyeva)認為,保存補花氈技術很重要,「因為這是祖傳的習俗」。

「開心阿嬤」還有另外一項使命,讓年輕人回流。她們選擇的聚會地點「卡達姆札文化之家」,是由一家破產鐵工廠的廢棄廠房改建而成,當初鐵工廠破產,造成這座山中小鎮人口嚴重流失。

哈基莫瓦說,她和丈夫都曾在鐵工廠工作,「但是今天年輕人被迫要去外地謀生」,其中也包括她的子女。她們希望藉由振興傳統工藝,吸引觀光客,促進地方經濟,讓年輕世代有留在家鄉發展的機會。



非洲現代藝術 國際藝壇嶄露頭角

烏干達藝術界近年蓬勃發展,許多當地藝術家在國際嶄露頭角,這股非洲現代藝術榮景的背後,除了有藝術家的創作,策展人也不可或缺,推廣非洲在地人欣賞在地的非洲藝術價值。

雕塑家納布利姆(Lilian Nabulime)還記得,1990年代在烏干達首都康培拉只有一家小小的商業藝廊,許多本地新興藝術家難以受到青睞。但現在康培拉至少有6家藝廊,讓烏干達藝術家有更多機會展現自己的作品,其中一家去年底剛辦了納布利姆的雕塑個展。

烏干達藝術界的現況,又反映出整個非洲的類似趨勢,造就這股趨勢的,不只是新興藝術家致力創作,也是非洲策展人愈來愈能夠將觸角伸向世界各地,提高非洲藝術的國際能見度。

根據英國保險公司希斯考克斯(Hiscox)的「百大藝術家」調查,2022年全球作品銷量最好的藝術家,是象牙海岸畫家阿布迪亞(Aboudia)。另外,衣索比亞藝術家梅赫雷圖(Julie Mehretu)的一幅作品,去年11月在拍賣會上以1070萬美元(約新台幣3.3億元)落槌,創下非洲藝術家作品新高價。

烏干達的馬薩卡(Masaka)最近5年也發展成活躍的藝術社區,生長於當地的藝術界新秀納姆伊姆巴(Godwin Champs Namuyimba),作品在歐洲拍出高達6位數的金額。

非洲具影響力的策展人傑洛吉梅克(Danda Jaroljmek)指出,烏干達第一學府馬凱雷雷大學的藝術學院,在藝術教育上發揮了「中心地位」角色,加上這幾年來,非洲中產階級覺醒,認可自己的文化,都有助於推廣藝術意識,讓更多人欣賞非洲藝術之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