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政府因要發展總爺藝文中心為國際化的生活美學工藝園區,將引進台南藝術大學共同經營,把鄰近的總爺國小納入腹地,因而將該校併入學生人數更少的鄰校。
該校學生與家長為求保住學校,對縣政府提出行政訴訟,創下台灣教育史上「小學生狀告縣長」的先例,並北上陳情,希望教育部介入,使縣政府收回成命;不過,台南縣長蘇煥智說,發展總爺藝文中心有利地方文化產業發展。
不論蘇縣長廢除總爺國小理由如何冠冕堂皇,然而自毀縣政府規定就值得商榷。依台南縣政府的廢校規則,學生人數六十人以下的迷你中小學校才需要撤廢,如今卻以一紙行政命令併校,否定先前頒布的規則,恐將導致公權力與施政威信蕩然無存。
再者,國民教育雖屬地方自治事項,但非單純的量化經濟投入產出效益問題,更須重視社群的集體心理。台灣人口分布逐漸朝都會化集中,對許多高齡化,大都只剩老人、小孩的山區、離島、漁村或農村來說,當地中小學成為舉辦民眾聚會、凝聚居民歸屬感的精神象徵,一旦這些迷你中小學被廢或減併,居民不但失去精神依靠,也與社區總體營造精神相悖。
以農業為主的台南縣情況類似,蘇縣長雖熱中舉辦大藝文節慶活動,卻掩飾不了經濟蕭條、縣庫入不敷出的窘狀,人口老化與青壯人口外流嚴重,學校成為居民重要活場所,若被廢或減併,不但傷害社群民眾情感,與民眾認知疏離,更無法達成社區總體營造目標。
再從文化本質及文創產業思考,文化即生活,而且是以人為本,著重同理心,藝文創作或古蹟,生命力與原創性來自於公眾評價,藝文產業不是被供在高等教育學院的神龕裡,套用興建科技園區的模式就能憑空產生,需要與人群互動,不能忽視與在地民眾的溝通。
此外,學校被廢或減併,也影響學生的受教權,恐有後遺症,台南縣政府實應再評估。
史松青(台中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