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科技大廠英特爾在台北時間今天凌晨舉辦代工服務大會(IFS Direct Connect)展示新技術,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則緊鑼密鼓籌備24日在日本舉行的熊本廠開幕典禮,全球兩大半導體巨擘本周隔空較勁之餘,一場自昔日「中國+1」演變為「台灣+1」(Taiwan plus one)的趨勢持續發酵。
產業界人士指出,這場新賽局,無論是台積電及其供應鏈被迫遠赴美、日、德等國家設廠開工,或廣達、英業達等「電子5哥」陸續遷出中國大陸,前進東南亞擴廠,在這波遷移大勢中,得利者恐怕未必是台灣。
跨國大型企業 分散風險
南韓財經媒體Business Korea日前報導,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但總統大選由1位「反中國」候選人獲勝後,此結果連帶的地緣政治風險,就是將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推升為全球最新的產業據點。
由於美中兩大國衝突未見緩和,愈來愈多跨國大型企業希望分散風險,採取台灣+1的布局,其中又以半導體產業最為明顯,台積電即配合客戶需求,在春節前後相繼針對海外兩大投資地點,做出不同策略,向外界宣布美國踩煞車、日本則加速布建。
對照台積電同時宣布加碼在高雄增建第3座2奈米廠,同時1奈米可望落腳嘉義,反映台積將先進製程轉移一部分重心到美國,而後轉至日本,但先進製程根留台灣的決心不變。
專家表示,在過去全球化時代,很多國家可以不必顧及必須掌握晶片,反而可享受全球化分工極具成本效益的晶片,各自發展最擅長的產品。
不過,美中對抗,美國對半導體施以嚴苛管制,阻斷中國大陸晶片自主發展,半導體產業全球化變成破碎化,造成很多國家及要用到晶片的大廠,不得不要求分散生產據點,Taiwan plus one浪潮因應而生。
赴日本設廠 力積電跟進
除了台積電加速海外布局,聯電也在新加坡興建12吋新廠;力積電、世界先進也都有Taiwan plus one的規畫。
力積電已宣布與日本合作夥伴簽訂合作備忘錄,選定宮城縣黑川區大衡村的第二北仙台中央工業園區為首座晶圓廠的預定廠址,成為繼台積、聯電之後,第3家將在日本設廠的台灣晶圓代工業者。
此外,力積電也應印度政府要求,協助規畫興建12吋晶圓廠。
至於世界先進原有意爭取進駐苗栗銅鑼科學園區興建首座12吋晶圓廠,但在力積電釋出給台積電興建先進封裝廠後,未來可能轉向新加坡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