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佑法師(佛光山南美洲教區總住持)
馬來西亞沙白安南烏暹,一個民風純樸、神道不分的偏遠魚鄉,接觸正信佛教的機率幾乎為零。不知是何等殊勝因緣,在我小學三年級那年,家裡的神龕抽屜放了一本課誦本,封面印著「佛光山宗務委員會課誦本」。無人教導該如何修持,我也不知道裡面是經文,只知道其中有很多像詩歌般的章節非常吸引人,挺有意思的。於是閒暇之餘,就背熟了〈爐香讚〉、〈三皈依〉、〈回向文〉等。
高中畢業來到巴生鎮繼續學業,每天在佛教圖書館是我最快樂的時光,那裡有一系列的佛教書籍,尤其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小叢書》系列最通俗易懂。
師父有系統地講述某個課題,諸如《佛教是什麼》、《佛教的宇宙觀》、《佛教的財富觀》、《論鬼的形象》、《談情說愛》、《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等等,沒有深奧難懂的佛學名相,為我的學佛奠下了基礎、確立了正確的觀念。
受益於師父的人間佛教
兩年多優遊在浩瀚的佛法大海裡,閱讀著師父的書籍,就彷彿師父和我隔空說法。在師父的書裡看到一句「佛教靠我,不要我靠佛教」,點燃了埋藏在內心已久的火苗,我默默寫下,貼在房間的牆上。我已迫不及待想要親近偉大的星雲大師,向他學習如何讓「佛教靠我」。
我從《普門雜誌》看到了叢林學院的招生簡章,「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幾個大字特別顯眼。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因緣出家,如果有的話,一定要選擇星雲大師創辦的佛光山。
1996年4月21日,我在圖書館當義工,一位義工告訴我:「星雲大師來沙亞南講座,幫你報名了,你不是一直想要看他嗎,今晚就可以看到了!」第一次見到師父,是在八萬人的沙亞南的體育館,因為距離好遙遠,根本看不到「真身」,只是能透過大螢幕看到師父魁梧的法相。師父的中文發音有些不一樣,後來知道那就是揚州腔,師父的措辭用字就好像《小叢書》裡的一樣,聽了無比親切,完全沒有隔閡。
記得師父說了「小狗汪汪叫」的故事,以他的智慧及幽默風趣,教導夫妻相處之道,學習接受現實生活的差異。後來聽師父的演講,他每次都非常巧妙地運用譬喻故事,透過故事讓聽眾「秒懂」,很多時候小故事比大道理管用,這是大師對義理融會貫通,契理契機、方便度眾的大智慧。
當師父在巴西的眼、腿、口
2004年終於如願就讀叢林學院。2006年佛陀成道日前夕,師父接見申請剃度的學生。師父開示:「出家如射出去的箭,沒有回頭路,從此以弘法利生為家務。」簡短幾句,卻是分量十足,這是師父要我們記住的方向,要我們用一生來履行的任務。承蒙師父不棄,如願在師父座下剃度出家。
當師父在「巴西的眼、腿、口」出家月餘,蒙師父召見。到了法堂,我是最資淺的一個,師父一一詢問在場每一個被派去巴西的法師:「你為什麼要去巴西?」心想如果輪到我該怎麼回答呢,開始瑟瑟發抖,開始搜索枯腸,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去巴西,叢林學院都還沒有畢業,談什麼到遙遠的南美洲弘法?想到出家時發願色身交給常住,對於常住調派只有依教奉行。
輪到我時,師父卻改口問:「你可以去多久?」我當下鬆了一口氣,不用回答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於是不假思索地答:「師父要弟子去多久就多久。」師父再問:「十年好嗎?」「好。」
但下一秒我又很擔憂地向師父報告:「但是弟子叢林學院還沒有畢業。」師父指著身邊的覺誠法師說:「他也沒有畢業就去了,但是做得很好,你不必擔心。」這是我第一次和師父對話,三回合地一問一答,沒有什麼深奧禪機,師父給予了初出道的我無比的信心。
臨行前師父再叮嚀此去巴西弘法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對這句話雖然惶恐,不知遠渡重洋到巴西弘法的情況會如何,但想到這是師父交給我的第一個任務,我要好好安住,十年之內別想回來。
兩年後在西來寺受三壇大戒時,迎來了第二個任務。
師父說:「聽說你葡萄牙語學得不錯,要再加強把它學得更好,到巴西各地去弘法,讓他們知道有一個佛光山的比丘尼,會用他們的語言給他們佛法。」我問師父:「巴西人學佛該以什麼為入門?」師父說:「禪修。」隨即交代傳燈會執行長永融法師將《人間佛教生活禪》送給我。只來過巴西三次的師父,竟然把巴西人的喜好、根基看得如此透澈,對於初受戒的弟子寄予厚望,指引我未來的弘法方向。
師父的鼓勵我銘記在心,先將葡語這個弘法工具學好,等待時機把人間佛教傳遍巴西。我當下發願當師父在「巴西的眼」,觀察巴西人的需求;當師父的腿,走遍巴西;當師父的口,為他們講說人間佛教。我如今還在巴西,師父交代的使命尚未完成,已自動續了第二次的十年之約。
出家難免遇到一些困惑煩惱,總覺得自己的小事不應該驚動到師父。有一次向師父告假回巴西,他突然開口讓我和他一起吃早餐。看著我心事重重的樣子,師父也不點破,開始跟我話家常,問我:「你知道二諦嗎?」師父要考我佛學名相嗎?接著說:「你才剛出道,力量還不夠不要去抗衡,要懂得自我保護,修道的路還很長,要知道世間的人情世故,不依世俗諦,不得勝義諦。」師父要我「自我保護」,其實他說的這一席話就是在保護我,師父有千餘位弟子,不可能出現在每個弟子的身邊教導,師父的身教言教,就是弟子們在修道路上的最佳保護。從此以後,遇到困惑難解的人事物,我都一再重複使用師父的「二諦錦囊」,無往不利。
要結緣,不要化緣
台灣和巴西遠隔萬里,佛光山徒眾講習會時,偌大的如來寺也須有人留守。在那個沒有直播的年代,有時兩年才見一次師父,我非常羨慕師兄們的好因好緣,能夠隨侍在師父的身邊,近距離地聆聽教誨,師父對我說過的話一字千金。我告訴自己和師父接心不一定是面對面,而是以心印心。我常用《四十二章經》說的「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來安慰自己。
弟子雖然離師父萬里之遠,只要能時時憶念及實行師父的教法,就是師父對弟子的教誨。唯一能近距離和師父說話的時候,就是徒眾講習會向師父銷假或者告假時的短暫接觸。師父身邊總是圍繞著很多弟子,大家都希望多親近師父,向師父請安。匆匆地碰面,師父總會與弟子們一一握手給予祝福。
記得那時候有許多地方都在建寺,師父跟大家說:「要結緣,不要化緣。」這是師父一生的高尚行儀之一,師父在世界五大洲建寺安僧從不化緣,他的結緣是讓信徒們願意憑各自的能力參與建寺。乃至像建大學如此需要龐大資金的事業,希望以教育培養人才,「給」學子們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師父號召發起「百萬人興學」,凝聚百萬人的心力,連結百萬人的善緣,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創立了佛光山系統的五所大學。
雖是私校,卻比照公立大學的收費,甚至給予全額獎學金。巴西貧民區數十位「如來之子」的青年,獲得全額獎學金到嘉義南華大學就讀,他們就是眾多受惠的好苗子之一,還有更多的貧民區孩子,在巴西也受到師父的庇蔭,繼續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要隨波逐流
師父一生奉獻給佛教,一切以佛教、眾生為慮。有一年佛教界一些道場行事作風為社會人士所詬病,年逾九十的師父憂心忡忡,在那一年告假的時候,師父握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不要隨波逐流。」
三年疫情的阻隔,眼看今年八月就能回去看師父,卻傳來回去參加師父的圓寂讚頌的消息。多年前師父曾對我說:「謝謝你幫我翻譯。」很慚愧我是在後期才隨您出家,隨即又去了南美洲,跟師父接觸的機會屈指可數,我真忘了什麼時候為您翻譯,但您從來不曾忘記。
本土化弘法是師父的心願,我也來不及當面向師父報告,弟子很努力地落實您交代的任務。去年按照您的文章風格,參考您的開示內容,代替您寫了第一本葡文書籍送給巴西民眾,在巴西的本土化又邁進了一步。
如今師父「暫時離開」了。師父最喜歡引用譬喻故事,這次他是用了《法華經》的「醫子喻」。師父暫時離席,留下的法身舍利三百九十五本《星雲大師全集》就是無上的良藥。師父圓寂了,弟子們無不痛心懷念,當自精進發揚人間佛教,師父一定會「乘願再來」。
我在遙遠的南美洲巴西,不能看到師父已經是「常態」,這次,我就當作是常態,師父並沒有離開,只是要有好長一陣子不能見到師父。想念師父了就在《星雲大師全集》的文章裡跟師父接心。
慈悲偉大的師父!請您放心,弟子會記著您的教誨,等著您乘願再來,感恩師父不嫌棄弟子愚鈍,願生生世世追隨師父。弟子會儘快擦乾眼淚,以師志為己志,秉持佛光山的理念和您的叮囑,繼續在南美洲弘揚人間佛教。
(摘自遠見天下、香海文化共同出版《星雲大師的身教與言教──弟子如是說【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