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珊瑚群感染黑病,研究發現黑病年成長速率高達50%。綠島北部的柴口、公館海域內,遭黑病覆蓋的珊瑚礁已達10%。圖中顏色略黑的區塊,即為感染黑病海棉的石珊瑚。
綠島珊瑚礁是台灣美麗的珊瑚群居地,但最近卻染上一種成因不明的「黑死病」,珊瑚礁被黑病海綿快速覆蓋,有些海域的覆蓋面積達10%以上,且覆蓋成長率達50%。這種「黑死病」的成因不明,但專家學者懷疑和廢水污染有關。
其實早在2006年間,綠島公館與柴口附近就發現大量黑病海綿(Terpios hoshinota)覆蓋在珊瑚礁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受委託進行調查珊瑚黑病海綿的致病和發生原因,調查報告最近出爐。
調查結果顯示,除先前發現的公館、柴口海域外,石朗及大白沙灣的珊瑚礁也染上黑病,而受感染的珊瑚,則以數量最多的平舖狀珊瑚的情況最為嚴重。
感染黑病的珊瑚礁,主要由同一種藍綠菌所占據,與周遭的海水細菌群完全不同。這種「黑病海綿藍綠菌」是一種新細菌,與先前日本發生的黑病海綿情況不同。
整體來看,人群最密集的海域污染較嚴重,珊瑚黑病的情況也最嚴重,研判珊瑚黑病可能跟環境有很大關連,或與排放廢水有關,研究團隊將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