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文/林育安
龍是一種很抽象並富有神話色彩的動物,盤古未開天闢地之前,地球上是否有龍此動物存在呢?至今仍然是個謎,因為考古學家都尚未找到任何有關龍的遺趾,因此本文特別依據龍的九特徵,以及根據生物的各器官特性,來推敲傳說中的龍會具備哪一些形態,或許未來真能挖掘出深埋在某處,還未被人類發現過的龍,再來印證哪些部分是真的!
龍頭細長 看似駱駝
龍的外觀樣貌,是依據《本草綱目》所記載的龍特徵,因此龍身體細長,若頭部太過笨重,身體的重心和渾圓,就會落在前方,使整個身體往前頃而跌倒,因而研判龍的頭就類似駱駝那樣纖細修長,是一頭屬於外觀輪廓判定為良好的動物品種。
黑白色盲 感應力差
古人畫龍,具似兔般圓滾滾的眼睛,據科學研究,兔眼有著敏銳感官,但視錐細胞所含比率很低,與其他動物一樣是色盲,也如狗貓眼睛位於正前方,因此全景視野為250~290度,雙眼視野則為80~110度,所以龍的眼睛可以看到斜後方的物體,但因眼距較寬的緣故,相對地對於物體的立體度和遠近感較差。
靈敏嗅覺 如同狗鼻
龍鼻狀似狗鼻,狗鼻靈敏度大於人類約100~300 萬多倍,具有敏銳的嗅覺感受區。人類的鼻子擁有大約600萬個嗅覺接受器,因此我們能夠分辨上千種的味道。但狗狗鼻子上的嗅覺接受器高達3億個,其嗅覺能力相當驚人,估計龍鼻的靈敏嗅覺可嗅出空氣中水分溼度含量來源而找到水源。
耳形似牛 聆聽散熱
龍的耳朵外觀形態和牛耳相似,牛耳除可收集遠方訊息,辨識獵物方向、警覺周遭危險外,還具散發體熱功能。
果真如此,龍耳如牛耳周遭含許多微血管,可將體熱,由血液送至耳朵的微血管,再將體熱釋出於體外以調節體溫。
鬍鬚觸感 應變周遭
龍鼻子兩側各有一條長長似鯰魚的鬍鬚,屬於觸覺感受器,據魚類生物學家研究,當鬍鬚碰觸到左右兩邊的事物時,就能經由鬍鬚感受器回傳到大腦中樞,並辨識是否能通過或是否有危險。
渾濁水中,龍靠靈敏的鬍鬚碰觸,了解水流強度,並採取適當應變避開危險、了解水壓大小,辨識水域和水表面的深度距離;地面上奔跑跳躍時,可藉風流速而了解地面高度、距離,採取應變,避免危險而受傷。此外,可靠靈敏鬍鬚找到水中魚、蝦或是陸地獵物,加以捕食。
硬質龍角 三尖二叉
在龍的頭頂上長有一對硬質的突狀物,稱為「角」,在自然界中,動物角可分為洞角和骨角,如牛科動物的角是洞角,是由骨鞘和骨質芯所構成的,鹿科動物的角為骨角,完全是由骨質所構成的。
龍角似鹿角,屬於骨角,為三尖二叉狀,推論和鹿一樣,年齡愈大,雙角分叉愈多,這種角也是打鬥和驅離外侮的武器之一,也是權威和權利地位的象徵,角愈大或是分叉愈多,代表其在族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角亦是一個丈量和觸覺感受器的工具,可避免危險。
龍身冗長 似爬蟲類
龍具有似蛇身軀,應屬於爬蟲類冷血動物,獨來獨往,甚至有冬眠現象。其臟器體內排列,不會像哺乳動物左右對稱,而呈前後左右排列方式,如雌蛇卵巢左右不對稱,右側卵巢在前,左側卵巢在後,右側卵巢比左側卵巢長。龍身如此長條狀,因此臟器和生殖器官的排列,應該也是和蛇一樣為卵生或卵胎生。
披覆魚鱗 保護自身
龍的身體表面披覆著一層似魚鱗的「鱗片」,是由皮膚經由角質化所形成,就如同我們人類的指甲一樣,具有保護的功能,避免因外物刺入或打鬥撕咬時而受傷。生物學家認為,鱗片能偽裝和維持身體的外形、避免微生物侵入並抵抗疾病,入水中時,鱗片可緊密包覆身體,隔絕縫隙進入皮膚,以影響體溫等作用。
四腳五趾 龍爪多功
畫龍是元朝才開始出現五爪龍,但僅皇室專屬,民間畫龍還是三爪龍或四爪龍,龍指尖如鷹般銳爪,因而推論有抓癢、打鬥、防禦、攀爬、妨跌,亦可作挖掘洞穴和捕抓獵物之用。
綜合龍的9徵形態,推估龍應該屬爬蟲類,可在陸上和水域活動。不過龍沒有像鳥那樣具有羽毛、翅膀及氣囊,也沒有如同蝙蝠皮膚所構成的飛翔皮膜,龍要遨翔於天際,可能只是神話了。無論如何,龍年話龍,還是要至誠祝福大家,祥龍獻瑞賀新年,龍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