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現身故宮南院 展出奇幻生物神獸

江俊亮 |2024.02.07
760觀看次
字級
清.戴洪〈鳳凰祥雲〉。圖∕故宮南院提供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存在現實世界的動物,卻是中華文化裡的神獸,具有行雲布雨能力。為迎接龍年,故宮南院即日起推出「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特展,展出龍、鳳、麒麟、狻猊、瑞麅、貔貅等神獸文物。

故宮南院指出,「龍年新春特展」除了有不同的龍造型文物外,還匯集各種具有奇異能力的神獸書畫、器物、經典、織品與建築構件,從神獸的「長相、地位、特殊能力、出沒地點」等多樣視角,探訪古代神奇生物豐富多元的世界。

圖∕故宮南院提供

由於今年是龍年,其中一幅宋人繪的〈霖雨圖〉,畫中一條四爪金龍從雲間探出頭來,與海中的蛟龍對視,神龍見首不見尾,背景烏雲密布,讓觀畫者產生雨水可能隨時會落下的感覺,也將龍的威猛氣勢及呼風喚雨能力展現無遺。

故宮南院表示,龍作為雨神,應與印度文化有關。印度神話中的巨大蛇神稱為「那伽」(Nāga),主司降雨,而佛經中「娑竭羅龍王」住在海中龍宮,隨著佛教東傳,「那伽」被中譯為「龍王」,並逐漸與中國傳統「龍」的概念結合,逐漸成為雨神。

圖∕故宮南院提供

此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鳳凰常常和龍放在一起,因此有「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章鳳姿」等成語。雖然鳳凰看起來像鳥類,但牠卻是一種由雞頭、蛇脖子、龜背、魚尾等不同動物身體部位幻想組合的生物,加上羽毛上的五種色彩,顯示「鳳凰」的不凡,清朝戴洪所繪〈鳳凰祥雲〉即為一例。

圖∕故宮南院提供

故宮南院指出,中國傳說中的「四大神獸」為龍、鳳、麟、龜,也稱為「四靈」或「四瑞」,除了龜之外,其餘三種均不見實物。《詩經》描述「麒麟」是一種身體像小鹿,尾巴像牛,頭上有一隻角的生物。清朝〈麟之趾〉畫作上的麒麟有鱗片,旁邊還有「火紋」,為清代的麒麟形象。

圖∕故宮南院提供

明人所繪的〈狻猊〉,相傳是一種會吃虎豹的神獸,其實就是獅子;自明代開始,也把「狻猊」列入「龍生九子」之一,成為神獸。畫中的獅子眉毛上有斑點,耳朵的毛特別長,這是因為古代畫家沒有看過真正的獅子,而是根據前人的畫作或描述所繪。

清宮〈甪端香薰〉是以傳說中的神獸「甪端」為造型,身體微胖,張嘴露齒,模樣可愛。「甪端」的特徵為: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相傳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各國語言,常出現賢明君主在位時。

圖∕故宮南院提供

清宮畫師郎世寧所繪神獸〈瑞麅〉,其實就是白鹿。古代有「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色白」的說法,因此白鹿被視為長壽的象徵。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蒙古貴族吉必力滾達賴送來一隻白鹿,正逢乾隆母親六十歲生日,由義大利籍傳教士兼中國宮廷畫家郎世寧繪製慶賀祥瑞。

圖∕故宮南院提供

明代〈蕤賓鐘〉上方有一隻神獸「蒲牢」,相傳「蒲牢」像小龍,喜歡鳴叫,因此鐘的提樑上會作成「蒲牢」的樣子,希望讓鐘聲能傳得更遠。此外,相傳「蒲牢」害怕鯨魚,若遇鯨魚會鳴叫更大聲,因此古人將鐘錘作成鯨魚的樣子,讓鐘聲更響亮。

故宮南院指出,這次展出的「神獸現形」共有一百二十件,展出至七月二十八日,每個神獸都有傳奇故事與象徵意義,例如明代〈鰲魚花插〉與清代〈魁星點斗盆景〉有獨占鰲頭、功成名就的寓意,希望藉此特展拉近與古人的距離,理解古人對於擁有美好生活的祝福與想望。

圖∕故宮南院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