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目前癌友已經面臨到經常需要自費負擔高價癌症新藥的困境,造成醫療階級化的隱憂。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年的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國際抗癌聯盟(UICC)在2022年訂定為期3年以「Close the care gap」(縮小癌症照護差距)為主題的運動,而今年為此運動的最後一年,特別提出「癌症治療平權」,呼籲各國政府政策應專注解決癌症治療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國際抗癌聯盟指出,全球應該一起倡議政府解決癌症治療不平等的困境,政府賦予每一位癌友的治療機會,不應受到所得收入、教育程度、居住地點或其他因素而有差別待遇。這也意味著,政府領導者必須積極、主動透過政策手段,為所有癌友提供適切、公平的癌症預防、篩檢、診斷、治療與照護。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在台灣,目前癌友已經面臨到經常需要自費負擔高價癌症新藥的困境,已造成醫療階級化的隱憂。要解決此問題,則推動「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是亟需的解方,幫助提升癌症新藥可近性,減輕癌症家庭的負擔,讓癌症存活率和平均餘命可以趕上日韓。
台灣的癌症死亡率甚至高於日、韓及新加坡,蔡麗娟說,若要降低癌症死亡率除了早期發現之外,有效的治療則非常的重要。近幾年。新藥新科技的進展非常快速,有些創新藥物可以穩定控制病情,提升存活率。
圖/pexels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2023年6月對1255個癌症家庭進行的癌症家庭負擔大調查,癌友自費醫療比例高達6成4,4成5用於健保未給付的藥品。
為了癌症治療,有超過5成家庭,認為家庭經濟受到衝擊,當中帶來的照護負擔,更是以子女及配偶最為沉重。3成5的病友,必須放棄原有工作,有2成家屬因為照護病友,必須轉換工作類型,「這是所有癌症家庭共同的痛!」
國際抗癌聯盟指出,今年「縮小癌症照護差距」的目標應加強在癌症治療的倡議上,目前還是有許多人在癌症治療上因為收入、教育、法規、地理位置等外在環境因素受到癌症治療不平等待遇。
蔡麗娟強調,「醫療是基本人權,癌友生命不能等!」應加快腳步設置癌藥基金,給癌友有治療續命的機會,讓健保成為癌友有力的依靠,同時解決台灣健保因財務衝擊而延遲新藥給付的困境,提升新藥可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