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有一篇「阿姆斯特丹:畛畛畛的城市」,說每個古老城市都有自己的徽記,充滿典故,譬如建築地標、美食等等,成為城市的圖像語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則是一座打了三個叉叉的城市,為什麼?
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其解釋也幾乎成為唯一版本,但詳加查證,會發現故事還滿多的。
在阿姆斯特丹的市徽或街道上的路樁、垃圾筒,都可以看到標有三個畛的標記,三個叉叉代表水災、火災與黑死病,原是三個詛咒阿姆斯特丹的剋星。
眾所皆知,荷蘭是低地國,建城於12世紀的阿姆斯特丹,更是一片低地沼澤,「水」打個大叉叉,意思是「水不要來淹」。其次,火災一直是傳統木造城鎮的夢魘,阿姆斯特丹也不例外,15世紀的幾場大火,幾乎將所有荷蘭中世紀木造的房子燒光;大叉叉就像靈符,驅災避禍。第三個叉代表黑死病,中古歐洲黑死病肆虐,阿姆斯特丹低漥排水不良,幾乎滅城。
三個叉叉的「符咒」成了保衛阿姆斯特丹的守護者,代表城市精神,後來更成為市徽的主要元素,傳承到今天。市徽由幾個部分組成:最早是一左一右兩隻金獅,扶著紅黑底色的盾牌,盾牌正面有三個白色聖安德魯十字(來源有很多說法),頂端有奧地利國王麥西米連一世的王冠(感謝當年奧地利國王借錢給他們,十五世紀的事)。盾牌部分後來轉化為市旗,紅黑相間的旗面有三個大叉叉。
大黑叉叉對某些民族可能是忌諱、不祥象徵,看了觸目驚心;對阿姆斯特丹人反而是幸運符,更被廣泛運用,隨處可見。
不過,還有其他傳說: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安德魯(St Andrew),相傳被釘在畛形的十字架而亡,後世就稱畛形十字架為聖安德魯十字架(Saint Andrew's Cross)。而且他原是漁夫,阿姆斯特丹早期是漁村,所以用聖安德魯十字架代表阿姆斯特丹。
有紀錄可循的現代說法是,1937年時,當時的女王薇赫明娜(Wilhelmina)不但制訂了荷蘭國旗的顏色,充滿改革心的她也沒有放過這三個叉叉,賦予它們同情、堅毅、英勇的高貴含義(反省二次大戰時對猶太人的迫害),或許希望這個大街小巷都看得到的符號,不再只是趨吉避凶的符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