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知止: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智慧(上)

文/王兆貴 |2024.01.30
253觀看次
字級

文/王兆貴

「止」為獨體字,沒有簡體,自古而今都是這樣,這在漢字中是不多見的。你若對著「止」字細細端詳,眼前可能會產生一個影像,形狀就像禽鳥的腳印。在甲骨文中,「止」的形象就是腳趾。因為「趾」是後來形成的,所以「止」與「趾」被稱為古今字。

止字的本義是足,作副詞使用時,意為「僅」或「只」。《黔之驢》中的「技止此耳」,意思是「只有這點本事而已」;若用於反問語氣,說「豈止」,意思則是「不只」。作動詞使用時,主動語態是停住,被動語態是攔阻。也可理解為止息、停當,進而有平靜的意思,成語「心如止水」就是心境平靜。

「止」的字義簡單,詞性變化也不大,但其蘊含的人生哲理卻是豐富又深刻。

隋代有個叫王通的人,對「止學」頗有研究,他的語錄經整理出版後,頗受今人推崇。「止學」告訴人們,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耍小聰明的人,只會不停地算計;智謀有窮盡的時候,而人間正道卻沒有盡頭。

欲望失控必定踰矩,聰明過頭就會犯傻。以個人來說,不諳適可而止之道,同樣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因貪得無厭而罹禍的例子太多了。范蠡功成身退,三遷皆有榮名;文種戀棧權勢,終成刎劍之鬼。因此,要學會止貪欲、止驕縱、止虛假、止盲動,凡屬不可不戒的過激情緒和言行均當遏制。私欲膨脹、索取無度、為所欲為、驕奢淫逸,從來不是人間正道。

在清代彙編的《悅心集》中,錄有無名氏的一首題為「不知足」的打油詩,將貪得無厭者的嘴臉刻畫得維妙維肖:



終日奔波只為飢,

才方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

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

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

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結了騾和馬,

嘆無官職被欺負;

縣丞主簿還嫌小,

又要朝中掛紫衣;

若要世人心裡足,

除是南柯一夢西。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看透事物發展規律,認清貪欲的後果並及時終止,才能獲得長久的富足和安樂。現實生活中,大家都說要「知足常樂」,其實心態並不相同。有人只是口頭上勸慰別人,自己未必就知足;有人則是出於無奈的自我安慰;只有活明白了的人,才會進退自如,怡然自得。

「知足常樂」並非教人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而是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奮發有為的人生,應該進取有度、收放自如,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收手時就收手。該出手時不出,是懦夫、懶漢;該收手時不收,是貪狼、賭鬼。我們常說,生命不止,奮鬥不息,但這應該是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朝著正確的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持續求發展,釋放正能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