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村,是漫畫大師和發明大王劉興欽的家鄉。
大山背村位於陡峻的山坡上,出入相當不方便,所以從古即有「上山堵嘴,下山堵背」的「美名」。
劉興欽家在大山背村是有頭有臉的,他們除了擁有茶園和果園之外,還有一處採煤的礦山。劉興欽的祖父劉琳送先生辛勤持家之外,也愛擺一點場面,因此他們家的房屋在大山背這個窮鄉僻壤,是數一數二的「豪宅」酖酖白牆紅瓦的三合院。
客家人在廣東時,居住的房子大都是土樓,圍籠屋和槓式樓:土樓有圓樓,方樓和三堂屋等三種類型。客家建築的的外型充滿藝術氣息而且涵蘊客家人本精神和團結對外的精巧設計。客家建築的多樣化,更展現在早年移居台灣的客家人的房屋上。劉興欽家的三合院,就是傳統客家建築的一種形式。
早年窮困的台灣人住土角厝,三合院是環境大幅改善後的墾民所營建出來的住屋。劉興欽家的三合院看去美麗壯觀,紅瓦白牆,砌著圍牆,圍牆的大門有兩座古典的石燈,非常雅致。日據時代新竹州的州長,還曾經大駕光臨過這棟豪宅。
三合院的房子,門口有寬闊的稻埕,埕的用途可多哩,稻子收割後總是平舖在這裡曝曬,農閒時就是小孩子、雞、鴨、鵝和小狗遊玩的地方。大人也在這裡晾曬衣物,聊天,拜拜,家裡有喜事請客辦桌也在這裡,經常熱鬧得雞飛狗跳。
三合院的房子成「ㄇ」字形,中間的是正屋,正屋有三開間,旁邊還有廚房。最中間的那間是正廳,也是祖堂,是家族共同使用的地方。神桌上供著祖先牌位,家族中人都在這裡祭祖。神桌前有一張用來擺放祭品的八仙桌。正廳採光和裝飾最考究,是整棟屋子的精華所在。
正廳的左右都是房間,左邊房間是家中地位最高者的住處,當年劉興欽的祖父就住這間。正廳的另一邊房間是家中地位第二高的人的居處。ㄇ字型伸出的兩臂,稱為「護龍」,護龍也有正廳和兩個側間,所以三合院的房屋就是「正身帶護龍」,也稱為「大厝身雙護龍」。經濟更好的人家,或是家族人口眾多的,會以三開間為基礎又加建房屋,增建的部分就叫「橫屋」。
三合院的紅瓦屋頂,看去非常精緻,仔細觀察會發現紅瓦是凹版狀的,凹版一排向上,一排向下,交錯疊合,形成中間有溝的形式,既好看又能將雨水迅速排除。
外觀典雅的三合院,最不方便的就是衛生設備,以前沒有抽水馬桶,為了怕屋內發臭,只好將廁所建在後院養豬或養雞鴨的地方,往往也只是挖一個糞坑,架兩條木板,加四片圍欄而已。夜裡要提著油燈上廁所,相當不便,因此房間裡都擺放有尿桶,天亮了再提出去倒。當年收集的人畜排泄物,都充分利用成為有機肥料。
劉興欽的快樂童年就在這棟三合院中度過,不過老屋已殘破待修,又因子孫們已分家,土地賣掉了,有的人拆了老家的屋瓦去另蓋新屋。失去屋瓦的房子,很快就破落了,同時期蓋的其他三合院,都好好的,只有他家變了樣,劉興欽看了心理非常難過。他家的三合院,牆壁下方都是石砌的,相當堅固,若子孫好好保護,不致這麼短時間就家園變色,令他不勝唏噓!
劉興欽每次回到大山背,看到自家殘破祖厝總是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打油詩:「大山背山高半天,福地有宅彭城堂。劉公琳送勤耕耘,孝悌之家慶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