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籍中記載著:佛陀在烏留頻羅村成等正覺後,曾為了是否說法、如何傳法而感到為難,因為他深知自己所親證的真理過於繁複奧妙,而且也遠遠背離於世人普遍的渴望欲求,這樣的「法」,「我應該對誰敷演?誰能夠很快明瞭此法呢?」世尊當時最先想到的,是曾教導他襌定的二位老師...阿羅邏.伽摩羅和伏陀迦.羅摩子,可是在打聽之後,才知道這兩位老師都已過世了。
於是佛陀又想到了昔日同修苦行的五位夥伴,很快地知道這五位苦行者現正在迦尸國波羅奈城(今瓦拉那西)附近的鹿野苑(又稱「仙人住處」),於是世尊就啟程前進。
幸運的五比丘
經過長遠的旅程,世尊終於到達鹿野苑。這五位苦行者遠遠見到世尊走來,就想起之前放棄苦行的「墮落」行為,於是彼此約定:「不管他說什麼,一概相應不理。」

誰知在世尊散發著平和寧靜的智慧光釆慢慢接近時,五位苦行者不自覺地一個個站起來迎接。世尊告訴五位夥伴;自己已證得無上聖道,他將為他們訴說這無上真理,使他們也能親證這解脫境界。然而,這五位修行者,實在無法相信,捨棄苦行能證得解脫涅槃。
就在彼此一來一往、一問一答之間,佛陀誠摯的言語感動了他們,終於展開了對五位比丘的教導。
點燃佛法的星火
佛陀第一次授徒傳法所付出的熱誠與用心,在平實而生活化的巴利文經典敘述中表露無遺,它同時也顯示出佛陀的初轉法輪並非輕而易舉、一蹴而成的。在神聖的光環下,隱藏了多少論法解惑的辛勞與諄諄教誨的苦心,而這至聖的世間真理,就在他們彼此的熱切教學中,緩緩地流洩到人間。
五位比丘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修行者,他們不但是第一批聽聞這無上正法的人,同時也成為佛陀的第一批出家聲聞弟子,而因著他們的信受親證,使得共修佛法的僧團,也在此時、此地殊勝的出現於世間了!佛法傳承最重要的「三寶」酖酖佛、法、僧,也就齊備於人間了。
約在同時,有一位富豪之子,名叫耶舍(Yasa),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聽到了佛陀的名字與教法,覺得十分受用信服,於是和朋友們共五十五人約好,陸續來到鹿野苑請求出家於僧團中修行。而在耶舍的引介下,他的家人也信受了佛法,成為第一批在家學習的「優婆塞」(Upasaka;近事男)與「優婆夷」(Upasika;近事女),於是,在家信眾也出現了。
要推動佛法的巨輪,僅靠佛陀一人的力量,實是獨木難支。這五位比丘的慧眼信解,不僅使自己成為佛法滅苦甘露最早的受惠者,更是促使「法輪初轉、至今不歇」的重大助力。僧團,從這五位令人深深懷念的長老們開始萌芽,而後,在佛陀的引導教化下,佛法的巨輪輾碎了社會的不平等階層、輾過廣闊的恆河流域、到達世界上的各個角落,直抵人心深處最幽黯的地方。
鹿野苑巡禮
初轉法輪之後的四十五年間,佛陀的行腳遊化穿越了北印度廣闊的恆河平原,他的教誨引導了無數的眾生。
佛陀入滅後三百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為了紀念與標示佛陀初轉聖法之地,在此豎立了一根非常著名的、有著四獅柱頭的巨大石柱,並廣建僧院佛塔以護持法脈的傳承。
之後的薩卡王朝(Saka)與貴霜王朝(Kushana)對鹿野苑的硬體環境亦多所建設,對鹿野苑的關注與維護不曾間斷,使得鹿野苑在佛教的佈法舞台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不幸的,西元一一九四年回教大軍如蝗蟲過境般掃過鹿野苑,其毀滅性的攻擊將這片興旺隆盛的佛教聖地變成灰飛湮滅的焦黑廢墟;到了十七、十八世紀,再度被回教異族佔領統治後,鹿野苑的殘基更從地面走入地下。
一直到十九世,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率領著一支英國考古隊前來進行挖掘調查工作,這蒙塵沉睡多年的法輪初轉之地才又重見天日,再度展露出歷經烽火之後的「淒美之身」。 現在的鹿野苑博物館收藏了許多挖掘出來的佛像、碑文、石雕,非常值得參觀。
鹿野苑遺跡公園
鹿野苑出土的大片遺址,目前被一堵磚牆包圍保護著,成為一個環境清幽的公園,裡面包括了:達美克塔、法王塔、阿育王石柱,以及僧院遺跡等。而在紅磚綿延、綠草如茵的遺跡公園中,最壯觀醒目又最震撼人心的建築,就是矗立在藍天之下的達美克塔了!
站在幽靜絕美的鹿野苑中,毫無疑問的,你將聽見那法之巨輪輾過時空的聲音,在殘破的歷史中,不斷提醒世人:這裡是法輪轉動的起點,是佛法僧團出現的源頭,是值得世人永恆感念的 酖酖「法」的故鄉!
(柿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