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我國勞退基金日前研擬,對違反勞動或環保法令、嚴重侵害勞工權益的企業,以負面表列排除在投資外。
國際間常被負面表列的企業是軍火、賭博、菸酒、核能等,而國外盛行的「邪惡基金」(有時包括娛樂基金)主要投資媒體消費、影視產業、觀光產業、遊戲產業及博弈產業,全球可投資標的多達四千兩百檔,績效常居退休基金前百分之二十五。
以「邪惡」造福退休族群,算不算是「黑心基金」?
相反的,世界潮流是類似「道德基金」的「社會責任投資」原則,以企業所盡社會責任作為投資標準,如挪威訂定道德綱領,英國、澳洲也規定勞工退休基金以此選擇投資標的,美國哈佛大學校務基金也採行社會責任投資。
但困難在於,當「黑心企業」大量捐款做公益,正負評價如何拿捏?會不會影響績效?
其實,資本主義分自由放任市場、協調式市場,後者較傾向社會福利制,兩者正如多數社會的兩大主流,一個爆發成長、一個長期穩健,不少社會責任基金收益率將近兩成,適合長期投資。
社會責任促使廠商守法的效果,往往比政府執法更有壓力;許多國際大廠的採購,規定有社會責任,國內供應商不得不遵守,這顯示在全球化趨勢下,台灣廠商若置身於企業責任潮流外,商機反而受限。
一般而言,高成長通常帶有高風險,勞退基金的投資不可能短線炒作,當然以穩健的長期投資為宜,何況市場上可選擇的商品很多,避開有黑心標籤的企業與產品,不至影響收益,況且,若政府基金投資某家公司雖獲利,但這家公司被質疑長期壓榨勞工、污染生態,勢必會遭社會非議。
勞退基金已開始投資海外,若率先負起社會責任,不投資只顧營利卻不負社會公益責任的企業,勢必對其他政府基金起示範作用,值得鼓勵。
謝創基(北縣汐止/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