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微汙染物(Micropollutants , MPs)泛指各種化學物質,主要存在於在一般水源及廢水中,對人類健康、環境有害,如何去除水中的微汙染物也備受關切;目前,清除水中微汙染物的主要方式是利用臭氧將其分解,但成效有限。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團隊,近來發表一種「兩性離子」(zwitterionic)水凝膠,可輕鬆消除水中的微汙染物,且對環境的衝擊極低。
MIT化學工程系的多伊爾(Patrick Doyle)教授表示,「兩性離子」並不是常見的名詞,這個名詞源自德文「zwitter」,意為「混合體」;兩性離子是指同時具有正電荷、負電荷、總電荷為0、電中性的化合物。
與多伊爾共同進行研究的博士生葛克海爾(Devashish Gokhale),以磁鐵為例子來解釋兩性離子材料:「每片磁鐵都有一個北極與一個南極,它們並存在同一片磁鐵上;兩性離子分子上則有一個正電荷及一個負電荷,以類似的方式相互黏在一起。」
多伊爾表示,自然環境中許多無機微汙染物及一些有機微汙染物,本身帶電,研究團隊希望利用這個特性,使用兩性離子分子來捕獲水中的微汙染物。有機微汙染物主要是碳基分子,包括農藥以及被稱為「永遠的化學物質」的全氟烷基物質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無機微汙染物常見的例子則是鉛、砷等重金屬。
許多微汙染物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但因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也加速微汙染物的擴散。研究人員表示,以加州為例,極端氣候致使森林野火更頻繁發生,野火會燃燒塑膠電纜,將把汙染物帶入自然生態系統。除了氣候變遷,新冠病毒等全球大流行疾病,也會導致環境中有機微汙染物的數量激增,因為疫情爆發期間,藥物用量大幅增加,被丟棄並進入水域的廢棄藥物也隨之增加,這些藥物會產生許多微汙染物。
多伊爾表示,這幾年微汙染物日益受到關注,也促使環境工程及監管規範發生重大變化。
在發表於《自然-水》(Nature Water)期刊的論文,研究團隊解釋如何使用兩性離子水凝膠,以最簡易的程序持續捕獲水中的有機及無機微汙染物。過去,兩性離子分子因防汙特性,常用於製作塗層,用來排斥微生物,減少生物汙垢。
多伊爾與研究團隊成員開發的技術,則使用兩性離子分子作為支架材料或水凝膠內的聚合物鏈。多伊爾指出:「相較於製造水凝膠或聚合物的其他材料,兩性離子分子對水有極強的吸引力。此外,兩性離子分子上的正電荷、負電荷,能降低水凝膠的可壓縮性,使水凝膠更膨脹、堅固及多孔,這個特點對水處理系統非常重要。」
兩性離子水凝膠的研究,已獲得MIT的安利捷水與食品系統實驗室(J-WAFS)提撥基金支持;研究團隊正致力優化技術,讓這項創新技術可商業化,應用於家庭及工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