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銀河的聲音 天文圖像譜成曲

 |2024.01.15
906觀看次
字級
作曲家卡斯特納將銀河系的數據譜成樂曲,並將樂譜在網路上公開,提供大家下載、演奏。圖/取自NASA
NASA「宇宙之聲」系列,讓星系、星座的數據化為音樂。圖/取自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官網
用7種樂器演奏的〈平行線交會之處〉,讓大眾能透過雙耳體會星系之美。圖/取自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官網
作曲家卡斯特納將銀河系的數據譜成樂曲,並將樂譜在網路上公開,提供大家下載、演奏。圖/取自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浩瀚的宇宙、無垠的星空,一直都是音樂家、藝術家的靈感來源;為了讓大眾用不同感官領略宇宙的奧妙,美國太空總署(NASA)2020年開始,發展「宇宙之聲」(Universe of Sound)項目,科學家把望遠鏡拍攝的數位數據化為音符,讓視障者能透過雙耳體會星系之美。

如今,「宇宙之聲」進入新階段,NASA邀請加拿大作曲家卡斯特納(Sophie Kastner),利用NASA從銀河系收集而來的數據,譜寫〈平行線交會之處〉(Where Parallel Lines Converge),讓X射線、紅外線和光學視覺等數據,轉化為優美的音樂。

平行線交會之處  7種樂器演奏 

這首曲目集結了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錢卓拉X射線望遠鏡(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收集而來的訊號,以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鐘琴、馬林巴和鐃鈸7種樂器演奏。

此作靈感,並非來自卡斯特納對銀河的印象,而是從NASA用來創造深空視覺圖像的數據生成;她表示,「這就像在寫一個基於事實改編的虛構故事」,她認為自己把太空數據,進行新的、人性化改造,例如:以鐘琴、小提琴等高音樂器,傳達黑洞的運動和螺旋感,低音單簧管、大提琴等低音樂器,呈現凝視宇宙時帶來的神祕感。

卡斯特納的合作夥伴、錢卓拉X射線天文台和史密森天文台(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視覺化效果製作專家阿坎德(Kimberly Arcand)說明,「我們只是將圖像進行數學映射,將這些像素轉化為可以聽到的東西」,深空望遠鏡的數據最初是由1和0組成,記錄的細節包括:能量多寡,或光子擊中望遠鏡的位置等。 

高音樂器演繹黑洞  藝術結合科學

剛開始,卡斯特納只負責把「宇宙之聲」的聲景轉換為樂譜,她分享:「我意識到,這個圖像還有更多故事可以說,實際上,我感覺到還有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

聽到卡斯特納的作品時,阿坎德說:「我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太美妙了!這讓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數據。」她回憶,將數據轉化為聲音的想法,最初來自她的同事、職涯初期即失明的天文學家迪亞茲(Wanda Diaz),他們第一個發展的感官是觸覺─利用3D列印、樂高積木等呈現,新冠疫情促使他們轉往數位,才催生出「宇宙之聲」。

「其中一個成品是〈銀河中心音效〉( Galactic Center Sonification),它來自於銀河中心圖像的短聲景,與卡斯特納使用的素材相同」,阿坎德表示,可以聽到銀河系內部的400光年,那裡有黑洞、小爆炸和大量的星星,有點像人類繁忙的市中心。

卡斯特納從中意識到,藝術與科學並不遙遠,「作為人類,我們總是試圖理解這個世界,藝術就是理解的方式之一」,她說:「那麼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又有何不可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