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筱宸醫師看診照。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55歲張女士日前因腹痛1個多月,本以為是腸胃症狀,至地方診所看診服藥後仍舊疼痛不止,遂至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門診就醫,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竟是放置十餘年的銅製避孕器穿透子宮引起腹腔嚴重發炎感染且出現小腸沾黏。
邱筱宸醫師以電腦斷層確認避孕器的確切位置後,執行子宮開腹切除術,將子宮摘除並仔細清理子宮及小腸的沾黏情況,術後病人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子宮內避孕器,是現今女性常見的避孕選擇,可分為銅製宮內避孕器與黃體素避孕器。邱筱宸說,銅製宮內避孕器的原理是將避孕器上纏繞銅絲,使其於子宮內釋放銅離子,造成子宮內膜輕微發炎,讓身體誤以為現在是不適合受孕的時機,藉此干擾受精卵著床。
黃體素避孕器,則是利用定期釋放黃體素的方式,增加子宮頸黏膩濃稠度並使子宮內膜變薄,阻礙精子與卵子結合與著床,藉此達到避孕的效果。
邱筱宸指出,傳統銅製宮內避孕器,較容易產生不良反應,且相較於黃體素避孕器,更無法貼合子宮,因此,目前多以黃體素避孕器為主流,其優點在於能夠隨時取出,且生育能力很快便能恢復。
邱筱宸提醒,避孕器的能否置入,需視個人情況與醫師判斷而定;如經醫師診斷月經量過多、懷疑有子宮腫瘤或罹患癌症者,便不適合放置子宮內避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