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改場應用白花三葉草作為龍鬚菜田的覆蓋作物,不僅能顯著降低土壤溫度,還能有效防止雜草生長和土壤侵蝕。圖/花改場提供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發龍鬚菜友善栽培模式;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應用白花三葉草作為龍鬚菜田的覆蓋作物,不僅能顯著降低土壤溫度,還能有效防止雜草生長和土壤侵蝕;白花三葉草開花可提供有益昆蟲所需的優良蜜源,促進田間生態平衡。
花改場表示,龍鬚菜在花蓮縣吉安鄉是一項重要的經濟蔬菜,栽培面積約200公頃,每日的出貨量達6至10公噸,為大台北地區夏季蔬菜的重要來源;然而,近年來的氣候變遷使得夏季氣溫上升,使龍鬚菜的栽培面臨諸多困難,高溫導致龍鬚菜植株生長受抑,容易感染蔓枯病、露菌病等病害,嚴重者可能導致全株死亡。
花改場指出,龍鬚菜種植前期,農民需使用大量的除草劑,而對抗病害時,農友主要仰賴農藥防治,因此產業迫切需要因應氣候變遷的龍鬚菜友善栽培模式;因此花改場選擇以白花三葉草作為覆蓋作物,並發展友善栽培模式。
花改場的研究顯示,在比較土壤溫度的試驗中,白花三葉草表現出顯著降低土溫的效果,而夏季高溫是龍鬚菜所面臨的主要逆境,而透過白花三葉草的覆蓋,可以減少夏季障礙的發生。
此外,研究也發現,白花三葉草在田間的存活時間長達半年,能夠持續發揮覆蓋土壤的效果,農民無需大量使用除草劑,從而顯著減少農藥對環境的破壞。
花改場提到,在試驗結果亦可以看出,連續大雨過後,未種植白花三葉草的田畦高度下降了10至15公分,顯示使用白花三葉草進行覆蓋能夠減少土壤沖蝕的發生;而白花三葉草於3至5月開花期間為良好的蜜源植物,能吸引多種有益昆蟲造訪,豐富田間的生物多樣性。
花改場建議,為了實際應用龍鬚菜友善栽培模式,農友可在冬季11月、12月進行整地,播種白花三葉草,約經過1至2個月的生長,白花三葉草即可覆蓋田區,隨後在畦上種植龍鬚菜;白花三葉草有調節土溫、解決雜草問題、減緩豪雨沖蝕土壤等多重好處,也能營造良好的田區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