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

整理/黃朵而 |2023.12.28
4883觀看次
字級

整理/黃朵而

01

苗栗苑裡鎮81歲耆老林坤山在公職服務逾40年,長年投注心力關注、蒐集家鄉的文史資料;從鎮公所主任祕書退休後,他仍持續投身文史及社區教育工作,並編有《苑裡鎮地名與故事》等專書,今年更榮獲教育部「社會教育奉獻獎」肯定。林坤山認為:

「只有從小扎根、凝聚社區意識,建立關愛這塊土地的認同感,才能讓社區營造持續推動、成長。」



02

為了讓偏鄉孩童不成為資訊文盲,雲林秀潭國小總務主任涂一園2003年開始自掏腰包,贈送弱勢學童數位相機及電腦,有學生因此培養出興趣,甚至考上資訊研究所;此外,他也常利用休假日,無償為學生輔導課業,幫助進度落後的孩子考出佳績。涂一園說:

「每當看到孩子的人生有正向改變時,對我來說就是無價的回饋與收穫。」



03

台東阿嬤黃嬌擁有一身藺草編織的好技藝,高齡93歲依舊手藝精湛、創作不懈,除了生活器具,她也以《24孝》、《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當主題創作,曾獲頒「台灣工藝之家」認證,明年還要開班授課傳承技藝。黃嬌表示:

「自己年事已高,要盡量教學生,不要把一身好功夫『帶回去』。」



04

滑輪國手李孟竹家裡曾經營體育用品店,3歲時,她常偷穿店裡的溜冰鞋,把新鞋穿成舊鞋,父母不好意思賣給客人,就把那雙鞋給她,自此開啟滑輪之路;即便曾因為沒有進步而自我懷疑,她也沒有想過放棄,而是一次次突破自己。李孟竹的座右銘是:

「如果容易,那每個人都會做。」



05

台灣藝術家胡棟民擅長以石材、不銹鋼等多元媒材創作,作品多與自然連結;今年他以3件不銹鋼雕塑,參加2023雪梨海灘雕塑展,作品強調水的意象,希望民眾透過觸覺等感官與作品互動,思考與自然間的關係。胡棟民認為:

「人們經常注意到有形的事物,但對自然來說,無形事物更需要我們去尊重。」



06

1999年,心臟外科醫師邱冠明到新北亞東醫院任職,一路從科主任做到院長;他除了推動院內改革,還帶領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獲得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並在2018年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邱冠明表示:

「醫師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當醫師看到病患生活品質變好,很有成就感。」



07

日本一名奶奶西本喜美子72歲開始學攝影、74歲學修圖、88歲出版人生第一本攝影集,現在95歲仍在攝影;她在一系列自拍作品中,扮演大猩猩、嬰兒、青蛙等,或是把自己裝進垃圾袋、假裝被機車壓倒等搞笑照,盼帶給大眾歡笑。西本喜美子表示:

「只要保持著對身邊事物的熱情,每一日都能活得更精采。」



08

住在中國大陸貴州豐岩村的夫妻盧錫永、冉茂英,從小在烏江邊長大,他們以開渡船維生,沒有人渡江的時候,他們就清理漂在烏江上的垃圾,同時向村民宣傳環保理念;如今,年近6旬的夫妻倆不再靠擺渡維生,但仍堅持駕駛小船巡視、清理江面。盧錫永說:

「我沒有感覺到累,看到河乾淨了,我心裡很高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