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星雲大師圓寂,海內外同悲。大師一向主張兩岸應通往和諧與和平的道路,以愛為基礎、同體共生、包容同理,打造兩岸和平基礎,和平主義為其遺留兩岸社會重要資產。尤其通過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可以化解彼此怨懟、衝突,文化交流是扮演兩岸和平的重要推手。
對於兩岸問題,星雲大師不時表達憂心,曾言:「我一生愛中國、愛台灣、愛中華文化,我和大家過去的祖先一樣,在怒海餘生中來到台灣」,衷心祝禱「惟願國泰民安,別無他求」。足見大師心繫兩岸和平,既愛台灣也愛大陸,希望以人間佛教等宗教文化淑世人生,經由宗教交流尋求兩岸和解出路。
無庸置疑是,台灣民眾若能兼具中國認同及台灣認同,以中華文化為兩岸共同資產,兩岸即可走在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道路。相對於台灣社會現在台灣認同增加,中國認同及雙重認同下降,中道平衡戰略漸往一邊倒向失衡戰略發展。
大師可謂是宣揚兩岸佛教文化藝術交流之促進者。
2011年,佛光山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開始進行合作,雙方簽署第一階段五年合作協議;2016年3月,捐贈北齊佛首,簽署第二階段框架協議。位於高雄佛陀紀念館已展出多項兩岸文物大展,包括千年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紫禁佛光,明清宮廷佛教藝術展,或妙香祕境──雲南佛教藝術展、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
透過兩岸持續宗教交流,宣揚傳播佛教文化及藝術不遺餘力;同時,重視兩岸融和途徑對兩岸有著深厚長遠的影響。
位於江蘇省宜興市的佛光祖庭大覺寺,即曾召開舉辦「兩岸文化融和」研討會。藉由推動兩岸社會共同宗教文化發展,共享和平發展紅利,共植兩岸共同價值及共創利益,助於加快兩岸民眾塑造濃郁中華文化及民族認同。兩岸同文同種同源,具有共同中華文明價值、相連民族血緣情感,利於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及民族主義之「同體共生感」。
與此同時,大師扮演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開創者。
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赴陸返鄉探親;1989年,星雲大師接到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邀請,率領五百多人組成的訪問團,積極推動兩岸宗教文化交流。
2002年,大師以「兩岸未通,宗教先通」與大陸達成佛指舍利蒞台協議,且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組成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到台灣供奉三十七日,計五百萬人瞻禮。
尤其大師更積極推動佛教文化藝術與中華文化融和。例如舉辦世界佛教論壇,赴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講學,海南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說;江蘇宜興復建大覺寺,捐建揚州鑑真圖書館,贊助南京大學興建佛光樓等。致力兩岸佛教音樂交流,2003年佛光山梵唄讚頌團首度應邀到北京、上海表演。2004年,兩岸同組「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台灣、香港、澳門、美國、加拿大等地巡迴演出,奠立兩岸佛教交流的新里程碑。
2014年在北京以「中國夢與人間佛教」為主題,強調人間佛教對建構「中國夢」的影響,並對「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建設」提出建言。
需加以說明的是,大師的國家認同感極具包容性,不執著兩端,直言「我的理念是不分國家大小、種族膚色,在平等下彼此不分大小、上下、強弱,共同來創造人間的和平」。足見大師的認同,不僅具有中國認同及台灣認同之雙重認同,同時兼具全球主義認同,誠如其所言「我對兩岸視如一家,我對世界都如兄弟姐妹」。這既體現兩岸同胞愛,也突顯「四海之內皆兄弟」之「地球村公民」理念,展現無差異對待之平等心。
令人欽佩的是,大師呼籲民眾以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自居。大師毫不隱瞞反對台獨、支持「九二共識」的政治立場。主張和平主義及反對戰爭,指出「我終其一生,推動實踐僧信平等、男女平等、自他、宗教平等的行動。而對於兩岸和平、世界和平,則是我畢生的盼望。」星雲大師曾為台灣社會進行一系列「去中國化」活動感到憂心,呼籲各界精英、大眾應教育下一代,出生在台灣的中國人應以身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為榮,擁有優良的中華文化為傲。
總體而論,星雲大師致力於加強兩岸宗教交流,是一位偉大的促進者、開創者及貢獻者。
藉由佛教與中華文化之融和,兩岸民眾對共同文化、歷史、宗教同源同根塑造共同家園認同,兩岸文化交流可以發揮「擴散效應」,拉近「兩岸一家親」及「心靈契合」心理貼近感。經由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及合作,最終達成政治和解。
誠如大師所言:「假如我們兩岸慈悲,共同以中華文化救台灣,還怕未來沒有出路嗎?」透過宗教交流及合作,兩岸社會文化融和途徑,利於建構中華民族文化及兩岸命運共同體。若能促進兩岸民眾在各領域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彼此心靈契合,俾利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建構,身為芸芸眾生的個人衷心至盼祝禱,兩岸當局能夠共創和平和諧和好之「三好」兩岸關係。
(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6期,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