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壇心語】課綱爭議與品德教育

文/林文瑛 |2023.12.21
799觀看次
字級

文/林文瑛

一位高中國文老師因為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從教科書中消失,擔心下一代成為「道德侏儒」,批評現行課綱為「無恥課綱」,引發爭議,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一發不可收拾。一方面,支持這位老師的縣市首長,積極推動「禮義廉恥」匾額掛回校園;另一方面,教育部要調查這位老師赴港研習,是否符合公務人員服務規範。

不少人問我對此事的看法,因為我研究道德發展,且正在發展品德課程的教材教法。如果純從關心品德教育的角度,我只能說,是幸,也是不幸。幸,是品德教育受到關注;不幸,是品德教育可能簡化成教條!

道德心理學者海德特說:「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如果以為把〈廉恥〉一文放回課本,把「禮義廉恥」匾額掛回校園,就能培養品德,那就太不了解德育了。試想,我們這些大人,包括各種顏色的政治人物,不都讀過這篇警世鴻文,不都走過掛有共同校訓的大門或穿堂?都有品有德了嗎?

比起教科書,社會品格對年輕人價值觀的影響更大。如果社會上充斥著論文抄襲、學歷造假的政治人物,詐騙電話成為日常,金融弊案時有所聞,補習班代作「學習歷程檔案」,老師替學生製作競賽成品……年輕人會認同廉恥是重要的價值嗎?

教育決定未來社會的品質,但「教育的品質不可能高過教師的素質」。教師、父母、社會,都是年輕人正面或反面的身教典範。這次的爭議從高中課本談起,當大人「以教育為名」夸夸其言時,有沒有想過,在爭議過程中,究竟為年輕人示範了什麼樣的品德實境秀?而年輕人又從中感受到什麼樣的社會品格?

品德教育不是直接教導學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是要培養學生自己思考對錯,為什麼對又為什麼錯的思辨能力。思辨的基礎是批判思考,任何論述都必須先區分,什麼是可以證明真假的「事實」論述,什麼是很難爭出對錯的「意見」陳述,否則就會在不需要爭論時吵成一團。

以這次的爭議為例,主題究竟是國語文教育,還是品德教育?是「去中國化」,還是文言文的比例?是課綱內容,還是課本內容?許多人不是不了解事實背景,就是分不清事實與意見,以致於常常出現混淆「課綱」、「課本」,分不清「語文」、「文學」、「文化」、「道德」教育,牛頭對不上馬嘴的爭論。

品德教育不僅重視理性思辨,也強調尊重。然而,大人們的發言常常主觀又情緒,有人甚至以「我想區老師最想表達的應是……」借題大抒己見。每個人各有立場,支持或反對只為了合理化自己的信念,或支持自己所屬的團體。脆弱的國族認同與政治高塔,讓年輕人看到無法理性討論、互相攻訐、一團混亂的大人。

如果真關心品德教育,我們不僅會希望下一代的道德意識是建立在獨立判斷的基礎上,也期待年輕人了解,大部分重大的爭論,都有各種可能的答案或結論,要能從他人的觀點去感受事物,學習新想法。

在這塊土地上,我們都懷有夢想和信念,可能指向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雖然堅持這些夢想和信念對我們有重要的個人意義,但也須時時提醒自己,避免以堅持信念為藉口,偏執己見,才能讓我們互相信任、彼此尊重,也才有理性對話的空間。

只有大眾真正重視品德、學校真正了解什麼是品德教育,才有可能提升年輕人的品德素養。這次的課綱爭議實境秀,為年輕人提供了什麼樣的道德思辨題材?又讓他們學到了什麼樣的道德認同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