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幅阮小七提著人頭上場的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若按《水滸》第十五回的描述:「疙疸臉橫生怪肉,玲瓏眼突出雙睛;腮邊長短淡黃鬚,身上交加烏黑點」,確實是阮小七初上場的模樣。不過那顆人頭顯然是陳洪綬的神來之筆,為了凸顯小七的外號「活閻羅」,以及住家號稱「斷頭溝」,以誇示其有追魂攝魄的殺人本事。
到底阮小七是否真有如此本事?
按《水滸》第十九回,阮氏三兄弟(另二人為小二、小五)上梁山前,曾在石碣村將一夥緝捕而來的官兵搠死在蘆葦蕩裡,而小七則是以刀割取了緝捕頭領何濤的雙耳。陳洪綬大約覺得與其畫雙耳,不如乾脆以人頭代替,更顯小七的殘暴。其實仔細審視出身漁村的阮氏三兄弟,並非如初上場所敘述的外貌與外號(小二叫立地太歲,小五叫短命二郎)如此嚇人。
先看上梁山前他們的生活。「在濟州梁山泊邊石碣村住,日常只打魚為生,亦曾在泊子裡做私商勾當」,「那阮小二酘酘頭戴一頂破頭巾,身穿一領舊衣服,赤著雙腳」,「這阮小七頭戴一頂遮日黑箬笠,身上穿個綦子布背心,腰繫著一條生布裙,把那隻船盪著」,「那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披著一領舊布衫,露出胸前刺著的青鬱鬱一個豹子來」。顯然只是三名窮苦的捕魚兄弟,如何能與殺人角色相提並論?
再看吳用以「義氣最重」為由,邀他們兄弟入夥劫取生辰綱,之後成為官府緝捕對象,在石碣村殺了官兵,才奔向梁山。後參與梁山火併王倫,跟隨晁蓋與宋江打天下,終於成為名符其實的賊寇。招安後,小二、小五死於征方臘一役,小七則帶著母親返回漁村,仍舊捕魚為業。因此嚴格探討起來,三兄弟身分與角色的轉變,吳用是關鍵。
試看吳用激三兄弟上梁山捉強盜那場對話。小七答稱:「便捉得他們,哪裡去請賞?也吃江湖上好漢們笑話。」小二道:「先生,你不知。我弟兄們幾遍商量,要去入夥(梁山)。」小五道:「那王倫若得似教授這般情份時酘酘我弟兄三個便替他死也甘心。」(第十五回)這是吳用利用三人之厚道與義氣為其劫取生辰綱的一個明證。可以說是他改變了三人命運,並走向不歸路。
可是三人在加入梁山後,《水滸》作者竟安排他們常留水寨,較少隨軍出戰(如:一打祝家莊、打北京城、夜打曾頭市,均不見其蹤影)。即便是第七十五回以阮小七為主偷喝御酒的戲,也沒有廝殺的場面,只是讓宋江受招安的機會暫時受阻而已。至於第八十回三敗高太尉,阮氏三兄弟雖上場,也僅只止於先鋒角色,鑿漏高太尉船底的任務卻是由張順帶頭。等到破遼、打田虎、剿王慶後,三兄弟雖向吳用表示對朝廷奸臣當道深感失望,願回梁山仍舊落草(一百一十回),但也只是發發牢騷而已。
可以說,上梁山後的阮氏兄弟,反而從當初的殺手形象(儘管不對)退居二線,成了跑龍套的角色。
最後再看小七征方臘時,因穿上龍袍衣冠消遣,為童貫告發,追奪官誥,降為庶民,可是卻依然自在地帶了老母親返漁村打魚。這臨去前的瀟灑身段,才讓我們真正見識他純樸的漁夫本色。顯然前面所謂的殺手,不過是情節的誇示罷了。
看陳洪綬以驚悚的小七殺人圖做表現,其實反映了中國古典長篇巨著常見的一個現象--為了情節,不惜犧牲人物性格。看《水滸》中的阮小七,讓人迷糊的是:到底是他的殺手形象被犧牲了?還是純樸本色被傷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