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聖境旅人書》 菩提迦耶 成等正覺

◎陳師蘭 林許文二/文‧攝影 |2008.06.16
982觀看次
字級

捨俗離家的悉達多,四處追尋心靈的導師,期待著有人能引領他解開對生命的迷惑。他從喜瑪拉雅山腳,一路漫遊到離家五百公里外的摩揭陀國境內,先後投入了兩位禪定名師酖酖阿羅邏.迦羅摩(Alara.Kalama)和伏陀迦‧羅摩子(Uddoka‧Ramaputta)座下學習,很快就親驗了深定中的禪悅,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出定後更加空虛的失落感。

悉達多清楚地明白,他依然未找到真正的答案,那深刻隱覆的苦惱仍舊潛藏在心靈底層。於是,他告別了兩位導師,再度向著未知的深處尋找宇宙真理。

摩訶菩提大塔小聖殿前的石雕佛足印,象徵著佛陀遊化弘法的一生。

當時烏留頻螺村外的苦行林中,聚集許多的苦行者,他們「或食飯汁、或食麻米、或食牛糞、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做床席、或有臥荊棘者……以無數眾苦,苦役其身。」青年悉達多,決定在這兒定居下來,以便專心實行嚴格的苦行。

他勇猛修習,但即使將身體與意志都折磨到不成人形,心靈卻依然陷在困境中。在遲遲無法突破苦行的瓶頸下,決定進行最嚴酷的絕食,希望藉此能獲致最高的解脫涅槃。經典記載,悉達多太子因少食故,「臀部如駱駝腳、脊柱凹陷如紡錘之鏈、肋骨如朽屋梁柱腐蝕破碎……」

平穩的中道

這樣嚴酷的苦行令悉達多幾乎喪命,但對心靈上的助益卻是微乎其微。他開始生起了疑惑酖酖「苦行」似乎並非探索真理的大門!這時,他憶念起年少時期,曾於田埂旁觀看農夫耕種,由於身心都很專注,而有情緒平穩、思維澄澈的體驗;他頓有所悟,或許只有以這樣的身心,去探索苦惱生起的源頭,才是通達菩提的道路。就在這個時候,河邊來了一位遊唱琴師,唱著歌謠:「……琴絃太鬆則音不成調,太緊則聲音不悅耳,不鬆不緊則音聲和悅優美!」悉達多聽了整個人被震懾了!他豁然明白身心就如琴弦一般,只有離開極苦與極樂兩端的中庸之道,才能導致心靈平靜安穩,於是毅然決定放棄了苦行!

悉達多離開了苦行林,走入尼連禪河沐浴,但身體極為衰弱,正當虛脫地倒在岸邊休息之際,附近村落的善良女子蘇迦塔(Sujata)適時經過,並奉獻營養溫熱的乳糜給身軀孱弱的悉達多食用。

接受了供養後,終於開始恢復進食了!這代表著悉達多告別了過於極端的苦行生活,並開始趨向於平穩的「中道」之行。然而,長久以來跟隨他修行的五位苦行同伴,一致認為:「悉達多終究是出身嬌貴的溫室花朵,稍為嚴苛一些的磨鍊,就讓他心生懈怠退墮,這樣是無法達到最高涅槃境界的」,便失望的離開了。

偉大的覺行

悉達多的體力漸漸恢復之後,精神與思緒亦清明了許多,他知道只有自己才能找到開啟解脫之門的鑰匙。於是,依著數年修行的經驗,到了一棵大樹下,以大地為座(金剛座),開始他最後的精進思惟,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就在一個平凡的深夜裡,悉達多思慮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清明澄靜,他通過順逆觀察十二因緣,突破了無明的遮障,清清楚楚地明白了宇宙的真理、生命的真相,成為一位至聖的覺行智者酖酖佛陀(Buddha;意為開悟的聖者)。

菩提迦耶巡禮
摩訶菩提大塔

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在這座寧靜村落中,平凡的悉達多成等正覺,燃起了隱藏在生命中的智慧火炬。自此而後的四十五年生命中,弘法示教的遊化生涯,直到入滅前的最後一刻,都不曾歇止。為了感念佛陀的教化恩澤,人們在這裡建了許多佛塔紀念,並將烏留頻螺村尊稱為「菩提迦耶」酖酖意為覺悟的迦耶,讓後世的人們能永遠記得在這渺小村落中曾發生過的偉大覺醒!

在佛陀正覺後約兩百五十年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來此朝聖,他在菩提樹下安置了一塊金剛座,並於菩提樹旁建了一座塔寺。到了西元四世紀,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由於當時錫蘭國王王弟到印度朝禮聖地時,倍受冷落與羞辱,因此錫蘭國王主動興建「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供養來自錫蘭的僧人使用。

但是到十二世紀時,回教徒的入侵卻將其破壞毀盡。直到十四世紀,緬甸國王又在阿育王的塔寺遺址上,出資護持重建。然而,重建沒有多久,這座寺廟就遭遇了嚴重的洪水,隨著洪水而來的大量泥沙又將它埋在沙土中達數百年。直到一八六一年,印度考古研究所的總指揮亞歷山大.康寧漢(Alexander.Cunninghan)拜訪此地,建議進行挖掘,為大塔的重生燃起了一線希望。一八七○年代末,在緬甸佛教徒與當時的孟加拉政府協助下,將摩訶菩提寺修復完成,從此這座雄偉的大塔終得以重見天日。(柿子文化)

圖{1}:高五十二公尺的摩訶菩提大塔,以砂岩雕造而成;四個角落分別有相似的小塔圍繞著主塔,建築的比例非常和諧對稱。

圖{2}:佛陀成等正覺的聖地酖酖菩提迦耶,可以說是所有佛弟子的心靈故鄉。她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考古遺蹟,更是一座充滿生命力的佛法研修中心。摩訶菩提大塔即是其中之一,朝聖的印度佛弟子多是赤腳,以示崇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