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環境部長薛富盛。圖/資料照片
【記者吳亭頤台北報導】台灣碳權交易所將在22日開賣首批國外碳權交易,環境部長薛富盛提醒,國外的碳權不能夠抵碳費,若未來台灣制度更周全,不排除可以納入考量;外界認為碳權交易可以帶動股市,薛富盛呼籲,希望大家不要把碳權交易所看成證券交易所,短線投資還是回歸正常的股市。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今日舉辦「112年資源循環創新研發成果發表會」,薛富盛出席並在會後接受媒體聯訪。
碳費審議委員會遴選要點日前已公告,針對相關進度,薛富盛表示,目前正在徵詢委員的階段,因為碳費在台灣是第一次實施,希望涵蓋的比例及產業別可以更周全,因此會兼顧產官學研及公民團體、環保團體等意見,希望在時間上可以給環境部更多考量空間;會如期在明年第一季組成碳費審議委員會,並同時公告碳費費率。
台灣碳權交易所將在22日開賣首批國外碳權交易,薛富盛提到,碳權交易所為金管會管轄,據媒體報導有近30家公司有興趣購買國外碳權,所以還是要再次強調國外的碳權,未來不見得可以去抵明年要開徵的碳費。
薛富盛強調,碳費的收售是希望對台灣實質的減碳有幫助,至於國外碳權的部分,讓企業在做ESG或碳中和,事實上很有幫助,以此角度而言,企業若要購買國外的碳權,環境部給予鼓勵,但還是再次提醒國外的碳權不能夠抵碳費,若未來台灣碳費制度更周全,不排除可以納入考量。
媒體詢問,有外界認為碳權交易可以帶動股市,薛富盛指出,希望大家不要把碳權交易所看成證券交易所,這是兩回事,假如是要做短線投資,還是回歸正常的股市、債券等,不要把碳權交易所納入短期基金運作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