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登革熱是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而傳播登革病毒,所引起的一種蟲媒急性傳染病,近50年來,由於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其中70%病例分布於東南亞國家,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也同受其害,今年南台灣流行的疫情,為台灣近60年來排名第2嚴重的疫情。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陳俊宏副研究員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並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國衛院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分析,也解釋了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
過去科學家認為,病毒從染病者經蚊子叮咬後,需要在蚊蟲體內完成多次複製,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此過程至少需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稱為「外源性潛伏期」。
然而,國衛院與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8成5少於3天,研究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動物後,緊接著叮咬下一隻動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傳播造成感染,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染模式。此傳染模式十分驚人,可加速病例數推至最高峰的時間,同時也會大幅增加感染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