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醫師擔任「健康守門員」,依民眾健康狀況,提供生活型態改善指導,以逆轉代謝症候群。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代謝症候群是一種慢性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病人,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6倍。國健署與健保署聯手,邀請社區診所醫師,擔任「健康守門員」,依民眾健康狀況,提供生活型態改善指導,再由診所團隊追蹤並評估6個月後改善情形,已有超過5成個案,改善腰圍過粗或肥胖現象。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聯手,自2022年7月起推動「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至今年10月底,已有2千1百家診所、3千5百位醫師參與計畫,專業指導9.7萬名民眾管理健康,特別從病人個人的「慢性病危險因子」,與病人共同討論,再提供專業指導。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指出,疾病管理重點,有別於過往由醫師單方面建議或用藥,而是強化病人改善不健康生活型態,共同研議可行做法及訂定達成目標,提高民眾參與及改善疾病的成功率。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代謝症候群是三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加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即代表有「代謝症候群」。
目前計畫管理的病人中,有超過8成腰圍過粗或肥胖、超過8成血壓偏高、7成5三酸甘油脂偏高、7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超過5成飯前血糖偏高,約2成有吸菸行為。
經診所醫師們,依民眾健康狀況,提供生活型態改善指導,再由診所團隊追蹤,並評估6個月後改善情形,超過5成個案,改善腰圍過粗或肥胖現象;有吸菸者,約3成自述已無吸菸。此外,為確保民眾建立健康行為,診所仍會定期提供追蹤管理。
近9成慢性病患者認為,醫師與專業人員衛教的內容,對健康管理很有幫助。圖/pexels
陳宏麟說,由診所醫師評估民眾不良生活型態,指導改善造成慢性病的危險因子,調查參與計畫民眾意見回饋,超過7成表示,參加管理後更健康;且有近9成認為,醫師與專業人員衛教的內容,對健康管理很有幫助。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強化防治慢性病危險因子衛教指導,改變民眾過往就醫「偏重用藥」的習慣,養成良好健康生活習慣,才是健康長壽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