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北榮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施金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好發於50歲左右、無菸史的女性身上,因此健保給付範疇的完整性,對青壯年癌症病人至關重要。11月為世界肺癌月,健保署也已於今年11月放寬「ALK 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口服標靶藥物給付標準,提供病人一線標靶藥物用藥更多,更及時的治療選擇。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43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兩名。而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1年新增1萬6千8百多位肺癌病人,排名高居第一。
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表示,ALK基因變異型肺癌好發於女性及非吸菸者身上,而根據最新癌登報告顯示,肺癌病人發現時約莫45%已是第四期,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選擇雖然多元,但過去約有半數病人,在一線用藥治療2至3年後仍會惡化,約五成病人會發生腦轉移,影響病人生活與職涯。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指出,ALK的變異在非小細胞肺癌病人中只占3-5%,目前已有的治療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過去健保給付必須先使用過一線標靶治療惡化且合併腦轉移,才能使用二線的標靶藥物。
兩位醫師肯定健保署於今年11月1日起放寬ALK晚期口服一線用藥,提供更多、更即時的治療選項,讓病人可以提早使用合適的用藥,也讓醫師治療病人的用藥選擇能更靈活。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儘管醫療科技改變疾病治療樣態,青壯年癌症病人仍需面對喪失經濟收入與龐大醫療支出挑戰,特別是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好發於50歲左右、無菸史的女性身上,除了正值職涯巔峰期,也身兼家庭照顧者壓力,因此健保給付範疇的完整性,對青壯年癌症病人至關重要。
他也呼籲健保應持續提升新藥可近性,讓病人能擁有更多的治療選擇,與能接納他們回歸的友善職場,保留這些因病流失的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