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調漲學費問題,在輿論討論一段時間後,似乎沉寂了下來,筆者認為,應該持續探討,以找出最佳的解決辦法,否則年年討論還是得不到答案。
不論公立或私立大學的學生,都是國家的子民,教育預算多給誰或少給誰,都不對,而且如果新政府仍沿用過去的補助辦法,也不符合時代變遷所衍生的問題,不如因勢利導作調整,以符合社會公平正義,避免M型化繼續擴大。
「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這是過去政府辦教育的思考點,也是經費分配的盲點。許多大學接受政府豐厚的補助,卻不知珍惜,錢花了,卻看不出培育的學生有何傑出,反觀金字塔底部普羅大眾的子弟,在最需要打造基礎時,卻寒酸到連基本設備都因陋就簡。
我的論點不是計較大、小學的經費補助不公,而是站在教育制高點看問題。今日任何一所大學都會有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生,特別是不能抹煞公立大學弱勢學生努力的初衷(念公立大學省錢),倘若政策貿然改變,絕對是粗糙的作法。
那怎麼辦?我舉自己的例子,讀書時同學家境普遍貧窮,連搭車的錢都有困難,但當然國家、社會設有不少獎助學金的申請辦法,大家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都努力用功,拿好成績獲得獎助學金,他們都順利完成學業。
最近我兒子申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念博士班,我考量經濟能力恐怕無法成全他,他要求我:「您只要負擔我第一年的費用,以後我要努力爭取獎學金和助教的機會。」孩子能體諒家庭經濟拮据,願意盡己之力把書讀好克服困境,這就和我當年的同學一樣。
我們總是強調「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卻忽略了孩子也該自立自強,政府再多的經費補助,都難以激發學生向上的鬥志與決心,所以,與其爭論補助問題,不如政府、企業多設獎助學金及多給工讀機會,使弱勢學生能以己力完成學業。
陳招池(苗縣頭份/國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