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表示,若學童拒學,背後可能有長期的情緒困擾。圖/中央社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拒學不只是「不要上學」這麼簡單的事情,多數拒學的孩子伴隨潛藏已久的情緒困擾。家長卻常等到孩子真的拒絕上學或引發衝突,才注意到問題。
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潘奕瑄提醒,「拒學」是一種行為現象,其背後的情緒困擾、致使它發生的家庭及校園原因,才是真正要去處理的問題,臨床會鼓勵家長一同參與治療,因為家長適時陪伴也是重要關鍵。
爸媽感情長期不睦的小芬就讀八年級,爸爸常年在海外工作,情緒陰晴不定,偶爾返家但對孩子也並未多投入心思;媽媽則是普通上班族,工作忙碌加上個性嚴肅、對學業要求高,也不太能提供女兒情緒支持。
小芬就讀所費不貲的私立學校,平時並不會和爸媽分享負面的心情,一年前突然抗拒上學,因為「裝病」引發親子衝突。
經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評估後,醫師開立抗焦慮及憂鬱的藥物緩解學校對她造成的壓力,同時轉介給潘奕瑄臨床心理師找出小芬拒學的原因。一年後,小芬漸漸重拾和同學互動的樂趣,跟媽媽關係也變好,也願意返回校園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