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膽囊是人體內消化器官之一,肝臟分泌的膽汁會先儲存在膽囊內,而「膽結石」的成因,主要與膽固醇增加,或總膽酸的貯存量減少有關,使膽汁逐漸結成一粒粒小石狀的結晶。預防之道,營養師提出飲食調整六撇步。
造成膽結石的可能原因可歸納為肥胖、高熱量、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以及精製糖攝取過多及低纖維飲食。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最近身邊有人從一開始以為的「胃痛」到「膽結石」開刀取膽。其實,膽結石是接近「無聲」的疾病,除非痛到去看醫生,否則多數人應該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膽結石。
高敏敏提醒,由於「膽囊」主要功用就是儲存膽汁,幫助消化油脂,所以不要讓「它」過度負擔,透過飲食調理六原則,可減少膽結石發生與發作的機會。
一、簡單烹調:避免吃太油,以蒸煮取代油炸、油煎。
二、吃原型食物:可用部分未精緻澱粉,取代精緻澱粉。
三、多吃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幫助吸附膽酸,再和糞便一起排出。
四、不要吃太飽:太飽易使膽囊收縮激烈,讓結石卡住。兩餐之間,也不要間隔太久,膽囊太久沒有收縮,容易膽汁堆積、造成結石。
五、避免甜食:減少攝取過多糖分脂肪,降低消化負擔。
六、勿信偏方:如「化石草」也無法溶解膽結石,因為膽結石形成後通常是「不可逆」,唯有透過飲食調整,方能減少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