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台灣鐵道文化系列(17-1) 清朝時期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3.10.20
701觀看次
字級
劉銘傳鐵道局:台灣第一個鐵道專責機構 1895年,位於台北城東門外的原清代商務局兼鐵道局,為一西式建築,約位於今林森南路的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此為日軍占領台北初期所拍攝的珍貴照片,前方為劉銘傳時代往基隆方向的鐵路。 此建築為劉銘傳所建的商務局兼鐵道局,混合木造和磚石建材與風格。由於台灣鐵道興建與對外商務有直接關係,劉銘傳邀請西方工程技術人員時結合了招商活動,所以鐵路局和商務局合為一個部門,也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個鐵道專責機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鐵道始祖:大稻埕車站與騰雲號蒸汽機車 1895年,大稻埕火車站,象徵台灣鐵道史的黎明,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的施政成果之一。 清廷最早向德國購入兩部蒸汽機車,其中一輛為「騰雲一號」,為四輪水櫃式蒸汽機車,重16公噸,牽引力達2300公斤,自1891年起,連同其他七輛新購蒸汽機車,行駛於基隆與台北之間。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改建鐵道路線,騰雲號繼續行駛,直到1924年始除役,在日治時期行駛了近30年。直到今天依然作為展示之用,為台灣鐵道歷史始祖。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最早的火車站 1895年,清代劉銘傳鐵路,位於大稻埕的台北車站停放著蒸汽火車頭,是台灣最早的火車站。 1887年,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計畫興建台灣第一條縱貫鐵路,為此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並聘請德國人柏克爾(Becker)為工程設計師,英國人瓦遜(W.Watson)為路線稽查主任,墨希爾為機關監督,馬禮遜(H.C. Matheson)為營業顧問。1888年開始興建,1891年完成台北至基隆、台北至新竹兩段鐵路,台北車站設在大稻埕,採用歐洲式的棚架車站樣式。 日本時代進行縱貫線改線,台北車站由大稻埕遷移到今天的位置,大稻埕車站一度改為淡水線的貨運車站。儘管鐵道技術不斷改進,不過清代劉銘傳鐵道所設定的3英尺6吋(1067公釐)軌距,一直沿用至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鐵道文化:歷史珍稀影像1890-1990》 定價:3800元 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向新世語文化洽購: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劉銘傳鐵路大稻埕起點站 1895年,台北大稻埕,清朝劉銘傳鐵路起點。1860年,清廷開放沿海口岸,引進西洋資本和技術。台灣基隆、滬尾、安平、打狗開港,洋商湧入,紛設洋行做進口貿易,北台灣茶葉出口興隆,大稻埕市街繁榮。1885年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首任台灣巡撫,結合地方仕紳引進西方人才技術,推動近代化事業,包括商務、郵政、電報、電氣、鐵路、文教、農業、工礦業等。 1887年,劉銘傳開始興建鐵路,1891年完成了台北至基隆與台北至新竹路段,台北車站設在大稻埕,因此處是人口、商貿、貨品倉儲的集中地。此為台灣鐵道史最早的照片之一,左前方是德國領事館,右方是洋行建築。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劉銘傳鐵路鳳山溪鐵木橋 1901年,晚清台灣巡撫劉銘傳規畫興建基隆至新竹鐵道段,竹北鳳山溪鐵木橋原貌。 1887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獲准自行招商籌款,並於同年開工。1891年,基隆至台北段通車,接任巡撫的邵友濂繼續執行鐵路計畫。1893年,台北至新竹段通車,不過由於財政短缺,最後放棄原來鐵路延伸至台南的計畫。 照片中的鳳山溪橋位於今天竹北市北方,橫跨鳳山溪,為一鐵木橋,橋基為石泥,橋梁和橋身為鐵木並用。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將台北至桃仔園街段進行改線工程。1898年由於暴雨洪水,鳳山溪橋桁架掉落,造成鳳山埼至新竹車站間鐵路交通中斷,照片顯示,工人們正搶修掉落的桁架和部分橋面。其後,鳳山溪橋不斷改建,至今已是第四代。 由於劉銘傳鐵路多遭廢置改建,留下影像極少,只有幾張大稻埕車站一帶的影像。這張鳳山溪橋的清晰照片十分罕見,顯示了許多建物的細節。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劉銘傳鐵路大稻埕起點站

1895年,台北大稻埕,清朝劉銘傳鐵路起點。1860年,清廷開放沿海口岸,引進西洋資本和技術。台灣基隆、滬尾、安平、打狗開港,洋商湧入,紛設洋行做進口貿易,北台灣茶葉出口興隆,大稻埕市街繁榮。1885年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首任台灣巡撫,結合地方仕紳引進西方人才技術,推動近代化事業,包括商務、郵政、電報、電氣、鐵路、文教、農業、工礦業等。

1887年,劉銘傳開始興建鐵路,1891年完成了台北至基隆與台北至新竹路段,台北車站設在大稻埕,因此處是人口、商貿、貨品倉儲的集中地。此為台灣鐵道史最早的照片之一,左前方是德國領事館,右方是洋行建築。



劉銘傳鐵路鳳山溪鐵木橋

1901年,晚清台灣巡撫劉銘傳規畫興建基隆至新竹鐵道段,竹北鳳山溪鐵木橋原貌。

1887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獲准自行招商籌款,並於同年開工。1891年,基隆至台北段通車,接任巡撫的邵友濂繼續執行鐵路計畫。1893年,台北至新竹段通車,不過由於財政短缺,最後放棄原來鐵路延伸至台南的計畫。

照片中的鳳山溪橋位於今天竹北市北方,橫跨鳳山溪,為一鐵木橋,橋基為石泥,橋梁和橋身為鐵木並用。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將台北至桃仔園街段進行改線工程。1898年由於暴雨洪水,鳳山溪橋桁架掉落,造成鳳山埼至新竹車站間鐵路交通中斷,照片顯示,工人們正搶修掉落的桁架和部分橋面。其後,鳳山溪橋不斷改建,至今已是第四代。

由於劉銘傳鐵路多遭廢置改建,留下影像極少,只有幾張大稻埕車站一帶的影像。這張鳳山溪橋的清晰照片十分罕見,顯示了許多建物的細節。



劉銘傳鐵道局:台灣第一個鐵道專責機構

1895年,位於台北城東門外的原清代商務局兼鐵道局,為一西式建築,約位於今林森南路的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此為日軍占領台北初期所拍攝的珍貴照片,前方為劉銘傳時代往基隆方向的鐵路。

此建築為劉銘傳所建的商務局兼鐵道局,混合木造和磚石建材與風格。由於台灣鐵道興建與對外商務有直接關係,劉銘傳邀請西方工程技術人員時結合了招商活動,所以鐵路局和商務局合為一個部門,也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個鐵道專責機構。



台灣鐵道始祖:大稻埕車站與騰雲號蒸汽機車

1895年,大稻埕火車站,象徵台灣鐵道史的黎明,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的施政成果之一。

清廷最早向德國購入兩部蒸汽機車,其中一輛為「騰雲一號」,為四輪水櫃式蒸汽機車,重16公噸,牽引力達2300公斤,自1891年起,連同其他七輛新購蒸汽機車,行駛於基隆與台北之間。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改建鐵道路線,騰雲號繼續行駛,直到1924年始除役,在日治時期行駛了近30年。直到今天依然作為展示之用,為台灣鐵道歷史始祖。



台灣最早的火車站

1895年,清代劉銘傳鐵路,位於大稻埕的台北車站停放著蒸汽火車頭,是台灣最早的火車站。

1887年,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計畫興建台灣第一條縱貫鐵路,為此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並聘請德國人柏克爾(Becker)為工程設計師,英國人瓦遜(W.Watson)為路線稽查主任,墨希爾為機關監督,馬禮遜(H.C. Matheson)為營業顧問。1888年開始興建,1891年完成台北至基隆、台北至新竹兩段鐵路,台北車站設在大稻埕,採用歐洲式的棚架車站樣式。

日本時代進行縱貫線改線,台北車站由大稻埕遷移到今天的位置,大稻埕車站一度改為淡水線的貨運車站。儘管鐵道技術不斷改進,不過清代劉銘傳鐵道所設定的3英尺6吋(1067公釐)軌距,一直沿用至今。



《台灣鐵道文化:歷史珍稀影像1890-1990》

定價:3800元

讀友優惠價:2800元

有興趣的讀者請向新世語文化洽購:02-23684364

shu4364@ms62.hinet.net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