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敏
有時,我們會看見,小孩為了某個買不到的玩具、吃不到的零食,或玩不到的地方嚎啕大哭,甚至賴在地上滾來滾去。這時,大部分爸媽多半心想:「又來了!動不動就愛小題大作」。其實爸媽眼中的「小題」,有時卻是孩子們的「大事」。
在教養現場,常可聽到以下情事:「爸爸原本說周末要帶全家出去玩,結果爸爸臨時有事,周末只好待在家裡,孩子整天都在吵鬧。」 、「媽媽本來說下課後,要去速食店吃東西,一看速食店漲價,只好買冷凍食品回家做給孩子吃」 、「爸媽說我月考如有進步,暑假全家出國玩,但暑假時,人多到連動物園都擠不進去。」
大人習慣開支票,卻也像詐騙犯常跳票。孩子們則漸像常接詐騙電話的民眾,只要一開口,大概就知道是不是詐騙集團打來的。在大人心中,覺得無可厚非,頂多是一種權宜之計──是「小題」。但孩子們從原本的期待,到後來的落空,像拋物線似的直速下墜,在他們的心中覺得必須「大作」;大到要用哭鬧的方式,來抒發他們內心的失落和憤怒。
大人眼中的「小題」,如同家裡的「螞蟻」,小到要刻意去看才看得到。小孩「大作」的反應,則如同看到家裡的「蟑螂」般激動。同樣的道理,孩子們因為大人無法滿足他的期待或需求,而哭鬧不休甚至冷戰、破壞等,是因為孩子的內心,有隻討厭的「蟑螂」,長期被他自己或爸媽忽略,因此一旦出現時,就會開始激動。
在大人的認知中,認為這是小事情,卻不知道孩子們內心的需求,甚至過去受傷的痕跡,所以總覺得孩子們小題大作,其實,孩子的反應,表面上是孩子們感到不舒服甚至失控,但實際上孩子們也在向大人求助。
對爸媽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把認知中的「螞蟻」趕走,然後去理解孩子心中那隻「蟑螂」,為何讓孩子討厭甚至害怕?這樣爸媽眼中的「小題」,與孩子的「大作」,才能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