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孩子的小題大作

文/楊嘉敏 |2023.10.20
331觀看次
字級

文/楊嘉敏

有時,我們會看見,小孩為了某個買不到的玩具、吃不到的零食,或玩不到的地方嚎啕大哭,甚至賴在地上滾來滾去。這時,大部分爸媽多半心想:「又來了!動不動就愛小題大作」。其實爸媽眼中的「小題」,有時卻是孩子們的「大事」。

在教養現場,常可聽到以下情事:「爸爸原本說周末要帶全家出去玩,結果爸爸臨時有事,周末只好待在家裡,孩子整天都在吵鬧。」 、「媽媽本來說下課後,要去速食店吃東西,一看速食店漲價,只好買冷凍食品回家做給孩子吃」 、「爸媽說我月考如有進步,暑假全家出國玩,但暑假時,人多到連動物園都擠不進去。」

大人習慣開支票,卻也像詐騙犯常跳票。孩子們則漸像常接詐騙電話的民眾,只要一開口,大概就知道是不是詐騙集團打來的。在大人心中,覺得無可厚非,頂多是一種權宜之計──是「小題」。但孩子們從原本的期待,到後來的落空,像拋物線似的直速下墜,在他們的心中覺得必須「大作」;大到要用哭鬧的方式,來抒發他們內心的失落和憤怒。

大人眼中的「小題」,如同家裡的「螞蟻」,小到要刻意去看才看得到。小孩「大作」的反應,則如同看到家裡的「蟑螂」般激動。同樣的道理,孩子們因為大人無法滿足他的期待或需求,而哭鬧不休甚至冷戰、破壞等,是因為孩子的內心,有隻討厭的「蟑螂」,長期被他自己或爸媽忽略,因此一旦出現時,就會開始激動。

在大人的認知中,認為這是小事情,卻不知道孩子們內心的需求,甚至過去受傷的痕跡,所以總覺得孩子們小題大作,其實,孩子的反應,表面上是孩子們感到不舒服甚至失控,但實際上孩子們也在向大人求助。

對爸媽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把認知中的「螞蟻」趕走,然後去理解孩子心中那隻「蟑螂」,為何讓孩子討厭甚至害怕?這樣爸媽眼中的「小題」,與孩子的「大作」,才能取得平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