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蔡孟學指出,國內執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經十分成熟,但人工關節有其使用年限,此時,往往得安排「多階段性再翻修手術」改善問題。圖/亞大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70歲婦人,十多年前曾動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但半年發現久站或走路時,右側髖關節會感到痠痛無力,甚至發燒、局部腫脹,就醫檢查後,診斷為人工髖關節感染合併骨缺損,醫師建議接受多階段性「再翻修」手術,一併解決細菌感染、骨缺損等困擾已久的老問題,術後果然讓她找回好腳力。
王女士原本平時喜歡修剪花草,但自從腰痠、腿麻的症狀陸續出現後,她開始減少活動,甚至連走路時都不敢往前跨大步,只能小碎步緩緩前進,直到最近爬樓梯、上床抬腿等動作,都讓她苦不堪言。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十多年前的「安裝」的人工髖關節出了問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蔡孟學指出,國內執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經十分成熟,但人工關節有其使用年限,後續衍生問題也逐漸增加,包括早期金屬襯墊及金屬球頭造成的金屬沈積、人工關節體斷裂及脫臼、介面磨損、鬆脫及假體周圍骨溶蝕。
甚至,可能引發假性腫瘤、人工關節解體周圍感染等,都會讓患者出現感染及疼痛等病兆。此時,往往得安排「多階段性再翻修手術」改善問題。
蔡孟學表示,階段性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需要時間及失血量,都會比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明顯增加,對骨科醫師來說是一大挑戰。
以王女士為例,醫療團隊第一階段先安排右髖人工關節移除、清創,及抗生素骨水泥假體置入手術,術後根據術中細菌培養的結果,投予靜脈抗生素治療兩周,後續再改以口服抗生素持續感染控制,直到停止使用抗生素後,門診追蹤發炎指數改善到正常範圍內。
後續,再為患者執行第二階段右髖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術後,王女士傷口恢復良好,住院期間就能持單手拐杖行走,且無發生脫臼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