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黃德光醫師、蕭裕泉醫師、呂大文醫師,分別就國人三大眼疾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提醒大家疾病的前兆。圖/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日前攜手全球眼科保健領導品牌之一愛爾康,舉辦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以2023世界視覺日主題「愛你眼睛健康」Love Your Eyes為概念,與國際接軌,並邀請相關護眼單位共同響應,期望帶給民眾正確的眼睛保健知識,呼籲大眾用「對的方式」關注眼睛健康,重視眼疾治療。
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於光點華山長廊上展出白內障手術及水晶體發展,以及現在常見眼睛疾病,透過導覽方式,讓民眾獲取豐富的眼睛相關知識。沙龍座談會上,則邀請到眼科專家,包括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監事呂大文、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三位醫師到場與民眾分享眼科正確資訊。
新眼光眼科診所院長蕭裕泉醫師表示,如果在看東西時覺得好像在「霧裡看花」,就要留意是否有「白內障」的可能性。白內障主要是隨著年紀,水晶體因為長期接受光線下逐漸變得混濁,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相對視網膜接受到的光線也會變少,進而影響視力。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醫師表示,青光眼有「視力小偷」稱號,初期適時的手術介入,可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並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品質。提醒患者,不要因為畏懼手術,錯過黃金治療期,導致不可逆的失明。「青光眼應定期篩檢,才能及時發現,避免疾病快速惡化。」
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指出,現代人慣性長期使用眼睛,眼睛乾澀、疲勞甚至是近視,已成了現代人的文明病。門診曾遇24歲年輕人,在唸書時發生「視網膜剝離」,原因在其本身為高度近視者。
台北華山展場,民眾熱情參與打卡活動。圖/眼科醫學會提供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期望透過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暨沙龍座談會,不僅響應世界視覺日,也能透過展出,讓民眾用輕鬆方式瞭解、掌握正確眼科資訊,「雖然眼睛老化無法避免眼疾發生,但只要我們對眼疾有足夠的認識,就能將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