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院長陳威明(右),與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Emad Ei-Omar教授(左)合影。圖/北榮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人體微生物相研究,已成為各國醫療熱門研究領域,為突破台灣微菌叢研究數量和規模等限制,在國科會大力支持下,台灣微菌聯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昨(14)日於台北榮總共同舉辦「亞太微菌聯盟成立大會」,廣邀澳洲、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多國專家代表,親自蒞臨亞太微菌聯盟成立大會, Gut 期刊主編 Emad El-Omar 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宋祖堯(Joseph Sung),也難得親臨致詞並發表學術演講。
「亞太微菌聯盟」的成立,期盼建立跨領域、機構、地域的研究合作,藉由分享檢體、臨床資訊等專業分享與經驗交流,進而建構卓越優質的精準健康生態系。
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吳俊穎長強調,全球微生物相關的應用產品市場規模,預估2029年將達13.7億美元,人體微生物相研究已是全球顯學,並成為各國醫療熱門研究領域之一,建立亞太區域微菌叢研究合作,連結微菌相關研究成果轉譯及產業新創發展,將是台灣生醫技術創新研發下一場關鍵競爭核心。
國際知名醫學期刊Gut主編Emad El-Omar教授演講特別提到,微生物相研究涵蓋臨床、基因、免疫、內分泌、發炎、代謝、飲食和精神等相關研究,也是目前醫學尚待補齊的一環。「美歐已有相對較成熟的微菌產學研究結盟,期許亞太微菌聯盟成立,能夠帶動整合亞太地區微菌研究量能,為全球的精準健康帶來重大進展。」
國科會人體微生相計畫辦公室、亞洲大學院長吳俊忠表示,國科會將在明年度展開新的微菌中綱計畫,將更全面積極地帶動國內微菌學研成果的產業轉譯及新創應用。
「亞太微菌聯盟」成立,攜手日澳新馬,啓動微菌研究及產學合作。圖/北榮提供
成立大會也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沈祖堯(Joseph Sung),也是香港胃腸學家和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在2003年SARS期間被《時代雜誌》列為當年「亞洲英雄」之一。
還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于君(Yu Jun)、日本微菌聯盟主席寺內淳、馬來西亞理科大學醫學教授同時是馬來西亞胃腸肝臟醫學會理事長Yeong Yeh Lee、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Sunny Wong等同場分享各領域的微菌研究成果,近來年許多研究指出微生物相與健康恆定以及疾病進程之相關性,尤其藉由菌相之研究,有許多過去未知角色之新穎菌種被發現。
學術演講涵蓋菌相之組成應用於未來癌症診斷、細菌乳酸代謝產物與健康之相關性、腸道菌與脂肪形成之相關性,以及未來利用腸道菌相作為生物性治療疾病之產物等重要學術研究成果,期望亞太微菌聯盟的成立,能夠促進科學合作,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微菌醫學研究機構、學術單位、團體等,為亞太及全球微菌研究領域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