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祥和之氣 星雲大師 |2023.10.06 語音朗讀 23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祥和是一種美德,祥和是自尊尊他;祥和能帶來歡喜,祥和能帶來快樂。圖/unsplash 文/星雲大師人腦有個「左顳頂葉」區,主掌人們的正面情緒。此區愈活躍,就愈能感受祥和,有人稱它為「快樂中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員戴維森,對修行多年的佛教徒做研究,發現他們擁有祥和寧靜之氣,就是這個「快樂中心」能經常保持良好的狀態。其實,不僅是修行人,大多數的人也都渴望內心擁有一片祥和,這個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快樂中心」,怎樣才能發揮功用呢?在此提供四種方法:圖/unsplash第一、孝親感恩是祥和之道:一個人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必能招致祥和。佛經將孝敬父母師長稱為「敬田」,與佛法僧三寶列為同等地位。能時時刻刻回應他人的善意與溫情的人,心中自然充滿柔和與善意,又何愁不能感應祥和之氣?第二、勤勞慈悲是祥和之道:經典中說,有兩種田是我們要勤於耕種的。一是敬田,二是憫恤孤苦貧窮之人的「悲田」。佛陀告訴弟子:勤於照顧窮苦貧病的人,功德與供養佛陀一樣。因此,律己勤懇精進,待人慈心悲憫,能夠招來祥和的磁場。第三、寬恕敦厚是祥和之道:明朝儒者王錫爵說:「忠恕為存心之本」。在佛教講,恕則是一種放下,當我們拒絕寬恕他人的錯誤,其實受到最大折磨的正是自己。你看,蛤蚌能包容跑進身體的砂粒,才有璀璨晶瑩的珍珠;假如我們也能以寬大的胸襟來包容異己,必定自己內心會先感受到溫柔敦厚的祥和之氣。第四、禮讓謙遜是祥和之道:有些人時常習慣「意氣之爭」或「據理力爭」,殊不知,你贏了理,卻輸了人情。一個人如果老是想為自己爭一口氣,不讓半步,不肯吃一點虧,必然無法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我們要想招感祥和,為人處事就要:多說好話、多一些禮貌、多一些謙虛、多一些讓步。祥和是一種美德,祥和是自尊尊他;祥和能帶來歡喜,祥和能帶來快樂。以上提供這四點意見,給想擁有寧靜之氣的人參考。第一、孝親感恩是祥和之道,第二、勤勞慈悲是祥和之道,第三、寬恕敦厚是祥和之道,第四、禮讓謙遜是祥和之道。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設前瞻建設資訊網 供全民監督 下一篇文章 小犬17級狂風威力驚人 軍用雷達球罩被吹破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7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8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9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10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美商無法及時交貨 海鯤艦光電潛望鏡是「借」的野柳鐵塔鏽蝕 急封步道台若遭封鎖 天然氣10天耗盡工具機業 關稅海嘯第1排竹縣焚化爐 擬10月商轉透過AI與數位李登輝對話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供養的種類《星雲法語》人生四品星雲大師:四藝與人生星雲大師:如何養性星雲大師:正信之美星雲大師: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