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祥和之氣 星雲大師 |2023.10.06 語音朗讀 243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祥和是一種美德,祥和是自尊尊他;祥和能帶來歡喜,祥和能帶來快樂。圖/unsplash 文/星雲大師人腦有個「左顳頂葉」區,主掌人們的正面情緒。此區愈活躍,就愈能感受祥和,有人稱它為「快樂中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員戴維森,對修行多年的佛教徒做研究,發現他們擁有祥和寧靜之氣,就是這個「快樂中心」能經常保持良好的狀態。其實,不僅是修行人,大多數的人也都渴望內心擁有一片祥和,這個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快樂中心」,怎樣才能發揮功用呢?在此提供四種方法:圖/unsplash第一、孝親感恩是祥和之道:一個人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必能招致祥和。佛經將孝敬父母師長稱為「敬田」,與佛法僧三寶列為同等地位。能時時刻刻回應他人的善意與溫情的人,心中自然充滿柔和與善意,又何愁不能感應祥和之氣?第二、勤勞慈悲是祥和之道:經典中說,有兩種田是我們要勤於耕種的。一是敬田,二是憫恤孤苦貧窮之人的「悲田」。佛陀告訴弟子:勤於照顧窮苦貧病的人,功德與供養佛陀一樣。因此,律己勤懇精進,待人慈心悲憫,能夠招來祥和的磁場。第三、寬恕敦厚是祥和之道:明朝儒者王錫爵說:「忠恕為存心之本」。在佛教講,恕則是一種放下,當我們拒絕寬恕他人的錯誤,其實受到最大折磨的正是自己。你看,蛤蚌能包容跑進身體的砂粒,才有璀璨晶瑩的珍珠;假如我們也能以寬大的胸襟來包容異己,必定自己內心會先感受到溫柔敦厚的祥和之氣。第四、禮讓謙遜是祥和之道:有些人時常習慣「意氣之爭」或「據理力爭」,殊不知,你贏了理,卻輸了人情。一個人如果老是想為自己爭一口氣,不讓半步,不肯吃一點虧,必然無法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我們要想招感祥和,為人處事就要:多說好話、多一些禮貌、多一些謙虛、多一些讓步。祥和是一種美德,祥和是自尊尊他;祥和能帶來歡喜,祥和能帶來快樂。以上提供這四點意見,給想擁有寧靜之氣的人參考。第一、孝親感恩是祥和之道,第二、勤勞慈悲是祥和之道,第三、寬恕敦厚是祥和之道,第四、禮讓謙遜是祥和之道。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設前瞻建設資訊網 供全民監督 下一篇文章 小犬17級狂風威力驚人 軍用雷達球罩被吹破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父親的山水2025.10.3103魏碧糈 用茶講心教品德2025.11.0104佛光會送家具至光復 助受災戶重建家園2025.10.3105印尼佛教大學教職員 佛光山佛學院培訓 2025.10.3106【遇見荷】 呼喚你的名字2025.10.3107【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2025.11.0108【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2025.11.0209社論--新台幣改版2025.10.3110梵蒂岡跨宗教對話60周年 教宗喜會中華人間佛教代表2025.10.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翡翠水庫支援發電 台電須付補償費林信義:台灣於APEC能見度提升國軍裝備採購 證實5案延宕鄭麗文:讓國民黨羊群變獅群APEC林信義進場與國旗同框陸勝1號操演 女兵不讓鬚眉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供養的種類《星雲法語》人生四品星雲大師:四藝與人生星雲大師:如何養性星雲大師:正信之美星雲大師: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