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富美
有人說吵架也是一種溝通,那麼打架是否也是一種溝通?我想這兩者,在最良善的情況下,都只能勉強算是溝通的前奏曲而已。它產生於一時的衝動,當下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無法使用適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多年前,在鄉下小學的運動場,有個男孩跟一群朋友在打球。他六歲的小弟弟頂著大光頭來找他,同伴看著小弟弟的大光頭,群起大笑。這個男孩瞬間衝向其中一位男孩,兩人扭打在一起。老師急忙上前制止,問男孩為何打人,他不回答老師,只對著那被打的男孩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那男孩立刻明白了,說:「對不起,我不該跟著別人笑你弟。」打架絕對不是溝通,但可以是引起溝通的契機。大人的處理方式如果只是訓斥記過,論斷誰是誰非,那麼就錯失孩子們學習反思自己溝通方式的機會。這兩位小男孩簡單的兩句對話,讓我看到他們兩人的深厚友誼,以及及時反思的智慧。
另有一次在國中辦公室,我處理一位大男孩的問題,勸誡他:「你再這樣,我就通知你媽。」沒想到壯碩的他突然舉手捶牆,口中輕聲蹦出三個字:「我恨她。」我嚇一跳,怕他把手打傷。厚實的手沒傷,但心傷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我本知他是跟著爺爺奶奶住,他的事都是聯絡奶奶處理,但不知他為何對媽媽有恨,只能小心打探。問他:「為何恨媽媽?」他倒爽快地說:「她打我。」再問:「為何打你?」他說:「字沒寫好。」那次後,小四的他就被爺奶帶走了。
事後我跟他媽媽電話聯繫,聽完她的故事,我決定邀他們母子吃晚餐,他並沒有拒絕。我們三人在餐廳,他們母子併坐,我坐在這位第一次見面的家長對面。我們簡單地聊著她的工作,慢慢地講到她的婚姻,她對著我講故事,兒子邊吃飯邊玩她送的手機。看似只有我們兩人在對話,但我相信他雖然眼睛看著手機,但耳朵也在聽。
他應該也聽到她的辛苦。結婚後孩子出生前,丈夫因為工作去了國外,兩地分居,最後離婚,她與兒子相依為命,孩子從未看過爸爸。她工作忙、壓力大,那次失控打了他,因為期待他好好寫字,用功學習,他是她唯一的期盼。
我輕輕地問:「你了解媽媽為什麼打你嗎?」他放下手機,眼睛看著餐盤,輕輕的回一聲:「嗯。」一個字,一座橋,母子倆都鬆了一口氣。各自拿起餐具,他吃飯後甜點冰淇淋,她愉快地把餐盤裡已經冷掉的飯吃進暖暖的心裡。我,聽故事的人,喝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