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情緒易憂鬱 擺脫BLUE出7招 陳玲芳 |2023.10.04 語音朗讀 82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秋天的天氣變涼,白天變短,光線減少,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情緒低落、憂鬱和沮喪。這種情況被稱為「秋季抑鬱症」或「秋季憂鬱症」。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入秋時節,哪些精神疾病容易發作?要怎麼區分自己是否有季節性情感疾患?入秋時節,一些精神疾病可能容易發作或加重,這與季節變化和天氣變化有關,但每個人的情況可能都不同。楊聰才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楊聰財,特別為大家整理出一些可能在秋季出現或加重的精神健康問題,同時教你我如何區分自己是否有季節性情感疾患,以及面對面對季節交替的影響,民眾可以怎麼自救,來擺脫BLUE、走出低潮。1. 抑鬱症:秋天的天氣變涼,白天變短,光線減少,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情緒低落、憂鬱和沮喪。這種情況被稱為「秋季抑鬱症」或「秋季憂鬱症」。光線不足可能會干擾人體的生物鐘,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影響情緒。2. 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SAD是一種季節性的情感障礙,通常在秋冬季節出現,而在春夏季節會好轉。症狀包括沮喪、失眠、食欲改變和體重增加等。醫師提醒,沮喪、失眠、食欲改變和體重增加等,都是季節性情感障礙的症狀。圖/pexels3. 焦慮症:一些人容易在秋天感到焦慮,可能與季節變化或新學年的開始有關。學校或工作的壓力增加,社交活動增多,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焦慮症狀加重。4. 失眠:秋季的天氣變化和較短的白天,可能會干擾人的睡眠模式,導致失眠問題加重。5. 食欲障礙:一些人可能在秋季感到食欲改變,可能是食欲減退或食欲增加。這種變化可能與季節性情感障礙或情緒問題有關。要怎麼區分自己是否有季節性情感疾患?季節性情緒失調有甚麼病徵?楊聰財醫師說,較常見的季節性情緒失調症狀包括:情緒起伏過大;對社交活動失去興趣;睡眠問題如睡眠過度或怎麼睡都覺得累。以及暴飲暴食,強烈渴望單一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含糖飲料、烘焙食品、甜食等。體重增加或改變;自信心低落;缺乏體力與動力;難以集中注意力或作出決定。如果上述症狀長期困擾你,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需要盡快諮詢醫師。季節性情緒失調,包括暴飲暴食,強烈渴望單一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含糖飲料、烘焙食品、甜食等。圖/pexels楊聰財說,這些症狀,會在在秋季達到高峰,並且在冬季持續存在,然後在春季逐漸減輕。面對季節交替的影響,民眾怎麼自救,來擺脫低潮?他歸納出擺脫心情blue7招。1. 調整生活方式: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確保充足睡眠。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多攝取蔬果、全穀物和高質量的蛋白質。避免過度飲用含酒精與咖啡因飲料。2. 運動和戶外活動:增加戶外活動,享受陽光和新鮮空氣。選擇一種運動或鍛練方式,保持身體活躍,釋放體內壓力和焦慮。3.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感到情緒低落或憂鬱,盡快尋求精神醫療專業團隊包括精神科專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季節性情緒問題可能需要特定治療方法,如光療法或認知行為療法。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多攝取蔬果、全穀物和高質量的蛋白質,有助於擺脫情緒低潮。圖/pexels4. 社交互動:保持社交聯繫,避免孤立感。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親近關係,參加社交活動。參加支持群組或社區活動,分享自身感受和經驗。5. 自我照顧:給自己留出時間放鬆和享受愉悅活動,如閱讀、聆聽音樂、沉思或按摩。學習應對壓力的方法,如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練習。醫師建議,季節交替之際,學習應對壓力的方法,包括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練習。圖/pexels6. 注意季節性變化:認識季節性問題,了解在不同季節可能會遇到的挑戰,並提前準備應對策略。盡可能在秋冬季節增加室內照明,或考慮使用光療燈。7. 醫學治療:如果懷疑自己有季節性情緒問題,可諮詢精神專科醫師,以確定症狀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前一篇文章 頭暈嘔吐冒冷汗 眩暈、中風差很大 下一篇文章 亞太骨腫瘤醫學會大會 陳威明喜迎多國權威宗師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3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08推廣兒童歌仔戲 鄉村巡演明開跑2025.10.3009習川會今登場 台海議題受矚2025.10.3010以控哈瑪斯違反協議 再空襲加薩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農試所研發 咸豐草茶飲隨手包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影響情緒睡眠免疫力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勤刷牙反蛀牙? 醫:並非愈用力愈好AI判讀、基因、血液檢測 3技術早期揪出失智症 作者其他文章伊甸推頤養食 讓長輩吃得美味握力減弱健康警訊 反映身體功能下降AI判讀、基因、血液檢測 3技術早期揪出失智症防腸病毒、流感 洗手降25%風險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食安醫師顏宗海 教你打造無毒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