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茂清
宋仁宗皇佑二年(一○五○),浙江洪水泛濫,莊稼淹沒,饑民遍地,餓殍隨處可見。
杭州府也未倖免,許多災民還湧來了城裡。當時「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正在杭州太守任上,這位父母官急民所急,馬上開倉賑災,將官庫裡的錢糧分發給饑民。只可惜庫銀庫糧有限,供不應求,只能為他們解燃眉之急。
如何幫助災民度過漫長的青黃不接期呢?范仲淹思謀再三,妙計成竹在胸。
湖光山色、風景秀麗的杭州,自古以來的娛樂活動便是賽龍舟。范仲淹公告周知,由官府及富戶領銜舉辦龍舟賽會,令下之後,競渡興起,西子湖邊熱鬧不已。范太守還日復一日親臨現場,在畫舫上邊把酒臨風邊觀看比賽,時不時隨著看客歡呼鼓掌。
由於范仲淹的倡行,自春至夏,賽事連綿不斷,居民空巷出遊,盡情遊樂,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應:每條龍舟需百十個划船的,都是僱用災民擔當;競渡引來無數看客,官府收入大增,正好用以救災。
一招見效,范仲淹備受鼓舞,再出新招。他知道當地信佛者甚眾,於是召來各寺廟的方丈,說今年災荒,饑民多而工價低廉,可趁此機會修建佛寺,重塑金身。方丈們深以為然,各各規畫動工,大小寺院煥然一新。
也在范仲淹號令下,杭州府興起了公共工程建設的熱潮,各級官府的衙署、倉庫、驛站、吏役宿舍等,或修葺或擴建,或推倒重造。營造工地星羅棋布,匠人、雜工忙忙碌碌,做工的自然大多是災民。
那些豪門貴冑何等精明,看著寺廟、官府大興土木,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紛紛僱工整修庭院、翻新宅第、打造家具,又給災民創造了工作的機會。
范仲淹的一連串舉措,力促宴遊、興造,使災民以及商販、工匠等,得以有工做、有飯吃,數萬人得以衣食無慮。
據說,負監察之責的官員奏告范仲淹不卹荒政,不但嬉戲遊樂,還慫恿公私興造,勞民傷財。范仲淹上書申辯,陳述了組織競渡、大興土木的本意,在於以工代賑,花公家與私家有餘之財,以惠災民。所幸仁宗皇帝還算英明,肯定范仲淹的做法屬利國利民之舉。
事實也證明,大災之年的浙江,只有杭州府社會安定,沒有百姓流離失所。北宋政治家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以「以工代賑」為題記載了此事,好評道:「荒政之施,莫此為大,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范仲淹的謚號)之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