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調漲油價,為避免漲太多波及物價,不得不配合調降貨物稅,降低衝擊,但多位立委認為,台塑加工煉製的汽油有六成三外銷,此舉形同補貼台塑出口,因此在野的民進黨團表示,將提出「石油管理法」修正草案,課徵出口稅,並防國內石油供需失調時,石化業者還出口石油,國民黨團對此表示支持。
台塑的確占了便宜,不過,中油是國營事業,負有達成政策目標的責任,台塑是民間企業,以獲利為主,性質本來就不同;而且,在台灣石油屬寡占事業,無論油價凍漲、調漲,只要有國營、民間企業並存,必然是不對等的經營,必然有矛盾。
所以,在野黨質疑新政府為財團制定政策,這種批評並不公平,因當初開放台塑經營油品市場,這種矛盾就已存在。
其次,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台灣每年煉製的汽柴油都過剩,「不讓業者出口該怎麼辦?」的確,目前國內油品每日需六十萬桶,中油每日煉量約七十二萬桶、台塑約五十萬桶,都大於市場需求,因此不只台塑出口油品,中油也有部分外銷。
雖然台灣不是產油國,但不表示不能出口油品,只要能創造獲利都應該獎勵,況且,今年首季貿易順差已出現負成長,對石油課徵出口稅,會不會影響貿易順差?
台塑認為,國內油品市場早已開放自由進口,是政府長期壓抑油價,造成中油虧損,外商不願賠本而撤出,所以國內油品市場並非寡占;這種說法雖不無道理,但只有中油、台塑經營,實際仍是寡占市場,就不能純從自由市場來討論。
限制石油輸出、課徵出口稅,只是治標,政府壓抑油價是政策,好向股東(納稅人)交代,但卻造成民營事業內銷虧損;若又針對外銷課稅,無疑又對企業經營不利,也無法向股東交代。
寡占市場由有必要公營企業經營,當年民進黨政府開放台塑加入,欠缺配套措施,是造成今天不對等競爭的癥結所在,唯有政府不再干預油價,全面開放外國油商經營,成為自由市場,才是治本之道。
陳士高(基隆市/出口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