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民宅壁畫溫馨逗趣。圖/丹青
老街溪整治後仍保有河川原本的樣貌。圖/丹青
文/丹青
隨著桃園(機場)捷運「老街溪站」通車啟用,如今造訪有「中壢母親之河」之稱的老街溪更加方便了。
老街溪在中壢區這一段,原本是一座上面加上水泥蓋、環境髒亂的違章建築。民國一百年時,縣長吳志揚拆除商城與覆蓋的水泥,才讓老街溪重見天日,而經過這幾年的河川整治形成河岸綠廊,老街溪也有了許多新的發展和改變。
在河川及河床整治方面,老街溪不像台中柳川,完全以水泥圈水、聚水,而是盡量保留河川原本的樣子。藉由在河道中置放潛霸鞏固河道,減少河道沖刷,以保護水岸基礎建設,並可創造河川生態空間,成為水域動物的棲息地;除此之外,還可增進河川溶氧量,改善水質,故在老街溪旁,常可看到白鷺鷥、夜鷺等水鳥駐留。
另外,以複式斷面工法讓河道經常形成兩段式斷面,可使河水在低流量時較不易淤積,高流量時則可利用原河道順利排水;此段河道中的新明堰,更可持續發揮老街溪灌溉農田的功能。桃園以前是農業聚落,為灌溉農田挖了許多埤塘,以水圳相連,然後在老街溪等河川興建攔河堰,引溪水到水圳或埤塘灌溉農田。如今新明堰不僅有攔河堰的功能,還形成流瀑美景,令人驚豔。
此段老街溪,除了沒有像京都鴨川的川床建築外,倒很有京都味。桃園市府也在這裡建了許多沿溪的木棧道和自行車道,號稱「水岸綠廊」。沿著綠廊,不僅增種了兩百多棵大型喬木,更盡量保留水岸原有的樹木;例如一株百年老朴樹,原本已快傾倒了,還特地用鋼架撐住,展現老樹的生命力,也為民眾遮蔭擋雨。
水岸綠廊的人行步道或自行車道,從捷運站前的老街溪公園開始,一路延伸到環北路旁的老街溪橋附近,大多有綠樹遮蔭,很適合一邊健行運動,一邊聽溪水潺潺、觀賞正低頭沉思或振翅短翔的夜鷺與白鷺鷥。人們悠然漫步而行,隔著廊道,則是車水馬龍的街道。
靠近老街溪橋附近,綠廊旁邊有一些民宅。黃昏時,幾處牆上彩繪的民宅燈光和綠廊路燈同時亮起,映照在溪水上,閃爍如霓光,竟比京都的鴨川還好看些。
河川整治過後的老街溪水岸綠廊,無論是因著環境生態還是休閒健身,都值得去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