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法遍,從豎的角度而言,修持止觀,能從因位通達佛的果德;修持止觀,從果位來說,透過修行實踐,更能圓滿果德。圓滿的果德,就如:眾星中的月亮,能遍照十種寶山(註1),其影子能光臨四海。故,從無生教門,修持止觀的因位與果位,含攝佛果之意義,即是如此。
從橫的角度來說,如《大品般若經》說:「若聽聞無生門的義理,就能理解一切法門。」從最初的「阿」字,就含攝其它四十一字,而四十一字也含攝「阿」字的意涵。中間的任何一字,也是如此。以下,引《佛藏經》說明其相狀、《涅槃經》解釋其意義;之後,再論從無生門破法遍的內容。
《佛藏經》說:「劫火生起時,菩薩一吐氣,火就消滅了;一吹氣,世界就形成了。」
這是譬喻觀心的人,觀眾生一期生命將盡,即是劫盡的意思;三毒、三災,就是火的意思。修持止觀,以止止住煩惱,如同吐氣將火熄滅一般;以觀觀破除煩惱,如吹成世界一般的效用。
以《涅槃經》來解釋「無生義」,內文說:「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生。」不生生者:「安住世俗諦,初出胎時,名不生生。」世俗諦與無明,皆具有法性的特徵;但出生後,世間法歷歷分明,是名世俗諦。而「安住」是指以止觀安住於世俗諦中,即是不可思議境;能安住於觀行位(註2)中,是名「安住」。以安住故,名「託聖胎」;初開佛知見,獲得無生法忍,名「出聖胎」。因為不見無明的世俗諦,故說是「不生」;出生後,獲得佛的知見,故名為「生」。不生生,是以佛的自行因來說的。
註:
1.十種寶山:是《華嚴經》中所說雪山、香山、軻梨羅山、仙聖山、由乾陀山、馬耳山、尼民陀羅山、斫迦羅山、宿慧山、須彌山。(大正9、574頁)
2.觀行位:依天台六即佛,觀行即,既是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而達於心觀明了、理慧相應;此等之人,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