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就地取材 孟加拉災民的房子可以帶著走

林奕榮 |2023.09.08
1143觀看次
字級
孟加拉設計師塔巴蘇姆為災民設計竹製「Khudi Bari」小屋,不怕水患來襲。圖/取自CNN網站

【記者林奕榮綜合外電報導】孟加拉的三角洲平原上,出現造型奇特的竹製建築「Khudi Bari」,這個名稱是孟加拉語中「小屋子」之意;這種高架式的房屋以纖細的竹子為支架支撐底部,在廣大黃土平原和拍打著河岸的潮水映襯下,顯得格外脆弱。但事實上,這種模組化、可大量生產的「Khudi Bari」組合式房屋,除了具有建材環保、成本低廉、便於拆裝和移動等優點,其高架設計更能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水患。



●永續方案  拯救災民

打造這種屋子的孟加拉設計師塔巴蘇姆(Marina Tabassum)表示,孟加拉是全球最容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國家之一,且季風雨和洪水正逐年加劇。洪水肆虐與河岸受到侵蝕,讓孟加拉的三角洲地形每年均出現變化,更致使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民眾流離失所。

為了幫助生活在恆河三角洲低窪地區的民眾,塔巴蘇姆設計出永續建築解決方案,協助弱勢族群。她表示:「許多人失去土地,城鎮消失在水中。一旦砂質河床(sand bed)開始消失,災民就被迫遷離。我的想法是,推出一種能夠跟著災民移動的屋子。孟加拉沿海地區面臨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受衝擊等問題,我們應更加關注這些地區。」

「Khudi Bari」的搭建與拆卸都非常簡便。圖/取自CNN網站

塔巴蘇姆透露,她對災民的同情心,源自自己的家族歷史和成長經歷。塔巴蘇姆是移民後裔,她的家族原本居住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馬爾達區(Malda)。1947年英國同意印度獨立,英屬印度被分割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邦,東巴基斯坦則在1971年成為孟加拉國,這種狀況導致暴力衝突升級與飢荒,迫使約1500萬人逃離家鄉。

這些經歷影響了塔巴蘇姆的建築理念,她說:「建築的根本是土地,如果想要扎根,必須深入了解建築所在的環境。求學期間,課程中的教材幾乎全是外國建築師的作品,因此我想創造『孟加拉式的建築語言』。」

●就地取材  節能減碳

為了達到節能減碳的環保目標並降低生產成本,塔巴蘇姆就地取材,選擇孟加拉當地生產的竹子為建材,搭建「Khudi Bari」。這種屋子的重量輕,採模組化設計,可以折疊、打包,並能承受強烈風雨的衝擊,並且能降低與運輸和供應鏈相關的成本和碳排放。

塔巴蘇姆的「Khudi Bari」組合式房屋以竹子為主材料。圖/取自CNN網站

塔巴蘇姆表示,以竹子作為主要材料,具有價格便宜,耐用且重量輕,易於移動和攜帶等優點。她並設計鋼鐵卡榫,不僅結構堅固,且只需最少的勞動力就能輕鬆組裝或拆卸。

「Khudi Bari」與其他組合屋不同的特點是兩層式設計,在基礎架構完成後,一樓可用來存放收成的作物和其他物品,牆壁則可用當地材料建造,例如鐵皮或竹簾。二樓可容納四人入住,距離地面六英尺,在洪水期間提供安全的避難空間。

●應對危機  不求永恆

塔巴蘇姆曾設計一些孟加拉著名地標建築,包括獨立紀念碑博物館(Museum of Independence Monument)和拜特烏爾魯夫清真寺(Bait Ur Rouf Mosque)。然而,她畢生的職志並非建造長久流傳的商業建築,而是能夠支持社區、應對危機和滿足民眾需求的建築。

塔巴蘇姆喜歡設計公共建築,圖為她設計的拜特烏爾魯夫清真寺。圖/取自CNN網站

塔巴蘇姆說:「我確實喜歡設計公共建築,尤其是人們聚集的地方。一座城市及其健康狀況,取決於公共空間的品質,這攸關居民的身心健康;在這方面,我認為孟加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氣候災民也是塔巴蘇姆重視的議題,她表示:「氣候危機讓我們面臨不可預測的現象,我認為,沒有必要追求永久性的東西,建築不需要持續一百年。人們的建築、居住的地方,向來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從不尋求永恆。我們的想法不是建造整個村莊,而是要了解氣候變化對建築物影響,並了解人們如何適應。」

●優質建築  人人有權

塔巴蘇姆的「Khudi Bari」成本約為每棟450美元(約合新台幣14500元),她的計畫也陸續獲得多方援助;為了加速分配與建設,塔巴蘇姆創立非營利機構「建築、社區、公平基金會」(FACE),為弱勢團體提供適當的庇護所和生活環境。

目前為止,FACE已在孟加拉昌德普爾(Chandpur)南部沿海地區以及庫里格拉姆(Kurigram)和蘇南甘傑(Sunamganj)北部容易發生水患的社區建造「Khudi Bari」。此外,在孟加拉國與緬甸邊境,約有100萬名羅興亞難民居住在考克斯巴扎爾營地(Cox's Bazar)。當局不允許難民營建造永久性建築或打地基,因此,塔巴蘇姆在當地建造「Khudi Bari」和社區空間,他說:「每個人都有權擁有優質的建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