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用於調心,如講深,是參禪修道所必需,如講淺,可用於日常生活修身養性。
所謂「止」是使心專注一處,就是將心念專注於一個定點上。
所謂「觀」,也可說是「觀照力」。如果說止只是一個點,觀就是一個面。
修止觀,就是要培養這種觀照力。正如鏡子反照,反應現實,沒有主觀成分,也無價值判斷。
止,是調和心識,滋養正念的好方法;觀,是幫助自己明白真理,引發智慧的要素。
對治散亂,要先用觀後用止。其實止與觀無法絕對分開,修觀必歸於止,修止必歸於觀。發覺煩惱起,立刻念佛對治,這便是觀的功夫。念佛號則煩惱止息,這便是止的功夫。
我們的心住三處,善、惡、無記。心住惡不對;心住無記更不對,甚至比心住惡還糟糕。因為心住惡,還可能有生善的機會;心若住無記,既不斷煩惱,又不懺業障,也不修功德,永無生善時,所以最壞。
雖然善記善報,惡記惡報,無記、不記善也不記惡,但那只如以石壓草,埋頭過日,終必墮落。所以我們應該心住於善,廣修功德。對治散亂在於求止,對治昏沉要用觀照。
講到止觀法門,很容易聯想到天台宗。認為止觀法門,是天台宗的。其實不然,止觀是世尊所說,佛說的一切法門,都要用止觀方便。 阿彌陀佛無量壽稱寂,無量光稱照。修寂用止,修照用觀。煩惱起知念佛,便是觀。佛號起煩惱息,便是止。
天台止觀,對修念佛法門很有幫助。甚至其他各宗談止觀,都對修念佛有幫助。因為對止觀愈明瞭,修念佛愈方便。
天台止觀是門大學問。有次第止觀與圓頓止觀。次第止觀,先修空觀,次修假觀,後修中觀。圓頓止觀,也叫一心止觀,不思議止觀。 所謂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如此高的境界,恐非一般人所能奢求。
天台宗是在佛法東來之後,代表中國本土佛學修為的成熟期,並能自成體系的中國佛學宗派。
中國佛教的傳播,自東漢起至隋唐時期,終於發展了自己的各大宗派,其中的過程,是經過無數高僧大德在傳譯、整理、禪修親證、擴深義理、宣道講學等努力之後,才有的成果,到了天台宗等宗派出現的時候,才真正進入了創造期。
天台宗名稱的由來,是以天台三祖智者大師修行道場所在地,「天台山」之名而來的。(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