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三軍總醫院風溼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病友宋小姐,於衛教記者會上同台合影。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30歲宋小姐,去年初起反覆出現腳部關節腫脹、肌肉痠痛以及大片紅斑,嚴重影響外出行動及日常工作。一開始以為只是過於疲勞,尋求中醫協助卻無果,直至接連數天高燒至40度,經緊急住院檢查,才確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她雖配合類固醇等常規治療,但仍無法抑制紅斑性狼瘡症狀反覆發作,治療過程中甚至引發腦膜炎及左腦腦幹血栓,住院15天才脫離危機。現在雖配合醫囑、積極回診,症狀已趨穩定,仍不免擔心會有疾病「復發」的可能性。
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說,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好發於20-49歲年輕女性,除了典型蝴蝶斑症狀、慢性疲勞外,其引發的腎臟及心血管等重大器官損傷,更不容忽視。
三軍總醫院風溼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指出,過往如類固醇等常規治療易伴有多重副作用,故國際間多建議減少類固醇使用劑量,改以其他藥物輔助治療,例如近年有針對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出現,有望全面緩解疾病及降低疾病活動度,讓治療更精準。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分享,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狀反覆多變又易侵襲全身器官,超過半數病友被迫放棄工作,面對收入中斷與治療花費的雙重經濟危機,不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對患者身心靈造成巨大負擔,呼籲社會大眾共同支持,協助病友重拾信心、告別干擾人生。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宋小姐,今日現身說法表示,像她一樣的病友都期待能接受更好的治療選擇,希望將來能有更多醫療行政資源投入,幫助病友及家屬減輕負擔,讓治療無後顧之憂。圖/記者陳玲芳
羅淑芬說,根據衛福部今年7月統計,全台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約有2萬5千4百多人,特別好發於20至49歲年輕女性,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自體免疫疾病,俗稱「蝴蝶斑」的紅疹,是最典型症狀,高達8成患者易於臉、頸、手臂等處出現紅斑。患者可能因先天基因或後天環境引發異常的免疫反應,進而產生大量抗體攻擊自身器官。
「睽違十年、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治療終現曙光!」盧俊吉表示,現已有第一款專門抑制第一型干擾素活性的新型生物製劑,對於改善患者皮膚黏膜、肌肉關節、血球下降等症狀成效明顯。新型生物製劑已在歐美已取得適應症,且於今年4月10日正式通過國內食藥署核准,有望提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生活品質,鼓勵病患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最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