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01
宜蘭羅東集祥里里長謝茂川出身貧寒,從小幫家裡務農,他為了考上好大學,就連走路上學也邊走路邊念書,苦讀考上師範大學後當老師;退休後,熱心公益的他,2006年開始擔任里長,時常集結自身與各界的力量幫助弱勢。謝茂川的座右銘是:
「永遠不要忘記在黑暗中,替你點過燈的人。」
02
2010年,日裔秘魯籍環境科學家馬里諾.森川(Marino Morikawa)成功利用奈米發泡技術,復原秘魯El Cascajo溼地;2014年,他決定擴大行動,創立公司「Nanoplus 7」,在全球30多個地點進行淨化工程,以科技拯救水源。森川認為:
「不可逆轉這個詞,不應該出現在我們的字典裡。」
03
加拿大藝術家伯杰隆(Jynae Bergeron)結合木工、雕刻及烙畫,賦予再生木材第2次生命;她的作品藉由幾何形狀和渲染效果,創造各種動物、植物和山脈的圖形,捕捉景觀的美麗,希望藉此提醒大眾保護環境。伯杰隆表示:
「我盡可能使用再生木材,減少對原始森林的影響,讓樹木有機會向大眾展示它們的美,而不是被丟到垃圾掩埋場。」
04
墨西哥男子貝賽拉(Cosme Becerra)原本以捕魚維生,但一隻將被獻祭的海龜,促使他投身保育,並在2010年創立「基諾灣海龜團體」,從事觀測並保護當地的海龜;貝賽拉分享,家族成員都積極參與保育行動,就連讀小學的孫子,也會向同學宣導保育的重要性,他說:
「這是值得驕傲的時刻,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
05
隨著網路愈來愈方便,導致工作與休假的界線逐漸模糊,為了扭轉這個現象,芬蘭將境內41座國家公園之一的烏爾科─塔米奧島(Ulko-Tammio),打造成「數位排毒島」,要求遊客關掉手機,專心享受自然風光。負責導覽這座島嶼的工作人員塞林(Mats Selin)表示:
「我們希望敦促度假者關掉手機、智能設備,停下來真正享受島嶼,觀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06
日本藝術家淺井裕捨棄傳統著色材料,改以泥土為顏料繪製壁畫;他認為,不管動物或植物,甚至是微生物,都在土壤擁有生命、結束生命;比起化學顏料,泥土能帶來更多生命力,所以選擇用泥土創作。儘管展覽結束後,他的作品都會被沖刷乾淨,但淺井表示:
「這就像萬物一樣,沒有任何生命能夠永垂不朽。」
07
「小米爸」郭光文不忍見到街頭有許多被棄養的寵物,2018年便帶著柴犬小米開始校園演講,小米是史上第一隻巡迴全台及6座離島、校園演講超過400場的旅犬;他們靠版稅和接案支付旅費,有時還得跑外送,但小米爸不以為苦,希望正確觀念向下扎根,他認為:
「尊重生命這件事情將延伸到尊重他人、自己和環境,才可能有更優質飼養環境。」
08
王新元是中國大陸廣繡的非遺代表傳人,創作20餘年的他,以「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的思惟,將油畫、攝影、國畫等藝術融入刺繡,並大膽選取名畫、青銅器、人物等主題創作;近年,他也到校園授課,傳播廣繡文化。王新元說:
「有多少人一生都在選擇中,但我可以說,我的一生就在堅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