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每年發布《水質監測年報》,最新版2022年報告於日前公布,河川部分包括全台54個流域,涵蓋主、支流河川共85條,計有304個水質測站進行採樣作業,河川水質最佳「未(稍)受汙染」的占比為近10年新低,但同時間水質最差「嚴重汙染」的比率也追平歷史低點,研判是氣候變遷旱澇相交,短時間大量降雨導致。
河川水質是透過河川汙染指數(RPI)判斷,RPI是綜合型指數,包括生化需氧量、溶氧、氨氮及懸浮固體物等4項汙染物,可分為「未(稍)受汙染」、輕度、中度及嚴重汙染等4個等級。若以水質測站各級汙染程度百分比觀察,2022年未(稍)受汙染占42.8%、輕度汙染占13.5%、中度汙染占39.1%、嚴重汙染占4.6%。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長顏旭明表示,這些未(稍)受汙染的監測站,都位於河川上游地區,主要受暴雨導致懸浮固體濃度突然高升,讓測值落在輕度汙染範圍
前述統計是依測站監測次數,顏旭明表示,但若依實際河川水質汙染長度百分比來看,今年未(稍)受汙染加上輕度汙染的占比約74%,過去5年也都在74~78%間,代表整體河域水質並未有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