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慨今】為眾勤勞

文/星雲大師 |2023.08.19
3995觀看次
字級

文/星雲大師

普明禪師,俗姓朱,南北朝會稽紹興人。初出家時名法京,後遇異僧,改稱普明。他小時候,曾以沙築一個塔,還去割茅草搭了殿堂,有位出家人經過看到,就說:「這孩子很有善根,可以到天台山去出家。」

陳大建十四年(五八二),他到天台,適值智者大師開座講經。講座結束,普明向智者禮足皈依,智者笑著說:「宿世願力,今天還復相遇。」於是,依投左右,專習禪法,修行方等、般若諸三昧,並勤誦《法華經》,後來隨智者安住在廬山。

普明住持國清寺時,參學徒眾激增,國清講堂相形狹隘窄迫,於是普明著手擘畫重建;章安大師基於經費因素,勸他維持原貌就好。數日後,栝州都督周孝節在不知情之下,請人送來巨大的杉柱。

章安在赤城忽然看到普明身高十餘丈,有數十人隨從他,告訴章安說:「請不要阻擋我,我必當有所成。」

章安感受到他的神異,合掌致敬說:「當依你所規畫的進行。」

講堂奠基當天,山神來朝,眾人雖不見其形,卻可感受到一路上樹搖枝動,有如巨人走過一般,並聽到普明力勸山神為善的對話。重建完工不久,普明即與僧信四眾告別,安然坐逝。

普明最為大眾所樂道的是:一、不蓄私財,以所得到的供養,造金銅佛像十軀;二、閱大藏經二遍;三、他每次欲作功德利益之事,總是剛動念,助緣立即匯集。



釋初參曰:普明幼時即知聚沙為塔、割茅為殿,可謂是宿世善根顯發。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晚年以絕大的心力擘建國清講堂,講堂完工後,即毫不留戀的辭世,可見他建設國清講堂毫無私心,純是為了提供學者理想的修學環境。能夠如此忘我、無私,難怪總能感得十方的助緣。

佛教強調出家人不私蓄金錢,是有其道理的。一個出家人,要憂道不憂貧。在物質貧無立錐之地,在道業上,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