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兩則有關高中生的新聞,一是台北市景文高中學生拾獲內有兩百多萬元本票、現金的皮包,送交警局,並婉拒失主酬謝;另一是中部名校高中生對行人吐口水、丟飯渣,受到同儕及輿論壓力而崩潰。
當輿論對前者報以掌聲,對後者撻伐時,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思考這兩件事。
那名拾金不昧的學生坦言,撿到皮包的剎那,所面臨的是「天人交戰」,我認為,值得讚賞的並非拾金不昧,而是坦承「內心掙扎」的誠實,社會常「以結果論英雄」,所以更應該鼓勵這種以內省「初心」檢討「過程」的高中生,因為,他不見得懂宋儒主張的「存天理,去人欲」,卻能有這樣的精神,值得嘉許。
但我也不認同以「讀書讀到腦袋壞掉,失去做人的道理」批判名校學生的行為,理由除了智育成績不代表人的一切價值外,更重要的是,須了解學生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如不了解起因,該如何導正?也應檢討輿論的撻伐,除了造成同儕及輿論壓力,能給孩子什麼啟發?
因此,應放棄社會習慣的「作之君,作之師」威權作為教育手段,改以「同理」的倫理教育,讓學生了解「如果你是行人,你希望人家如何對待你?」才能讓學生了解社會的正面發展,必須從每個人的正面行為開始。
這兩名學生的行為都可作為校園,甚至社會的借鑑,對兩者如果僅有掌聲及批判,而缺乏以同理為基礎的內省,恐怕還會有更多社會問題產生。
鄭佑璋(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