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油價飆漲,民眾改搭大眾運輸工具,不但台北、高雄捷運和公車運量成長,台鐵短程旅客增加,很多人更改騎機車或自行車。
油價暴漲改變民眾用車習慣,從汽車變機車或單車是好事,不過省油方便的機車,所產生的問題不可輕忽,台北市機車快速成長,市長郝龍斌擔心排放的廢氣會增加污染,且在擁擠街道騎乘機車(尤其是自行車)相當危險,因此考慮降低捷運票價,鼓勵民眾多搭捷運。
吸引民眾搭大眾運輸工具,最簡單方法當然是減價,甚至某些都會區的運輸可考慮免費,業者也不必擔心賠錢,因乘客大量增加,薄利多銷,反而會有利潤。
郝龍斌的構想應該可行,但台北以外的縣市,或偏遠地區的大眾運輸,卻無法套用此方式。行政院長劉兆玄說,油電調整要達成的政策目標,包括檢視是否能符合浮動調整機制,達到使用者付費的公平正義原則,及能否具體照顧弱勢,協助大眾運輸營運,成為主流交通工具。
以協助大眾運輸來說,台北市公共運輸發達較無問題,但非都會地區人口不多、距離太遠,客運達不到經濟規模,不但班次少,甚至許多路線經營不下去,或數小時才一班,以實際情況來看,這些縣市很難達到行政院的政策目標。
所以筆者認為,行政院應動起來統籌規畫,協助地方政府建立便捷、低價的大眾運輸系統,以滿足不同地區的需要,如此才能達到目標。
再以機車、自行車的環保來說,郝龍斌擔任過環保署長,從空氣污染角度思考的確較周全,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在院會中也表示,油電調整決策過程中,最終的檢視標準,就是能否達到節能減碳。
但減碳談何容易,去年底台灣機動車輛達兩千零七十萬輛,每平方公里密度為五百六十一輛,是美國的二十二倍,所造成的空氣污染相當可怕,這仍須中央統籌,嚴格規定廢氣排放量須達環保標準,並加強檢測。
劉兆玄昨天在院會表示,施政不必在意一時褒貶,是沒錯,但以上問題若不整體考量,長期下來恐怕將貶多於褒。
黃士勝(台北市/機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