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林義宸2歲時,被診斷自閉症與語言發展遲緩,從小是醫院「常客」,但他見到其他患者,反而忘了自己的不適,以誠摯的心關懷其他患者的痛苦;他也在家人支持下,以筆傾訴內心感受,畫作與文字都充滿生命力,帶來正向力量。林義宸認為:
「總有一天,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
2
陳議星是綠島燈塔的第3代燈塔人,他的父親陳元居甚至參與綠島燈塔的建造工程;從小以塔為家的陳議星認為,他們一家都複製祖先的生活方式,與故鄉綠島有割捨不了的情感,他在1983年考進燈塔,承接續守綠島燈塔的使命。陳議星分享:
「能在燈塔持久不變地駐守,唯有保持一顆平靜且能順應萬事的心,包含將燈塔視為第2個家的決心。」
3
服飾店「彩虹來了」創辦人高耀威曾在台南正興街策畫活動,不只凝聚在地商家與居民,也讓正興街成為觀光熱點;2019年,他到台東長濱開設書店「書粥」,並提供換宿服務,許多人在他的引路下,在台東建立起全新的生活圈。高耀威表示:
「人生的負擔輕一點、空白多一點,才能遇見新的可能性。」
4
蕭榕在競爭激烈的媒體業打拚30年,從攝影做到副總編輯,卻在2019年、未滿60歲時,被迫登出職場;56歲的他賣房,移居宜蘭頭城,回歸自給自足的生活。蕭榕坦言,這場人生重整的退休長跑,他花了5年才真正蛻變,他說:
「一個人再風光,時間到了也是要下台;相比媒體時代拚個你死我活,是宜蘭的慢節奏教會我如何生活。」
5
日本作家佐藤愛子筆耕長達70年,即便2度離婚,還得扛下丈夫3400萬日圓(約新台幣759萬元)的債務,她也保持積極的心態應對,成為著作超過130本的暢銷作家;她笑稱自己沒什麼堅強的信念,就是接受現實、想辦法克服。今年98歲的佐藤愛子表示:
「如何耐得住孤獨,如何好好凋零,不恨不悲接受一切,是人生最後一段修行。」
6
12年前,詹秀美因從事房地產工作,她在因緣際會下,買了苗栗山裡近400坪的農地,一家人從台中搬到苗栗,開始山居生活,學習與自然共處;夫妻倆也在6年前,開始經營民宿「藝術家莊園」,為客人提供溫馨的住宿體驗,分享對山林的熱愛。詹秀美分享:
「住在森林裡久了,你自然就是一棵樹,自然的樣子就是我們喜歡的樣子。」
7
演員吳慷仁踏入演藝圈前,曾做過40份工作;非科班出身、27歲才入行的他,自認起步晚,有角色就用盡全力演。16年來,他參與超過80部影視作品,而在拍片現場,他還充當導演、收音等職務,以熱情激發所有工作人員的潛能。吳慷仁說:
「不用擔心我不會進步,因為我會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不一樣。」
8
楊中化早年跑社會新聞時,看過太多生離死別及社會的不公義,決定開始省下零錢,捐款到台北市殯葬處,希望幫助弱勢處理後事;後來他接手舅舅的手藝,開始賣貢丸,近10年來,他已捐出上百具的火葬棺木。楊中化表示:
「就讓我待在社會的最底層,做一顆永不熄滅的蠟燭吧。」